西传东渐,善弹琵琶舞胡旋
康居是西域的三十六国之一,根据《后汉书》书上记载,康居国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国力雄厚,领土达到了苏俄的中亚一带。到了唐代,这个国家依旧存在,被称作康国。康居人能歌善舞,特别是胡旋舞,更被看作康居女的骄傲,在龟兹壁画中也有大量描绘胡旋舞女的姿态,这里旋转快节奏的姿态,造成了“回风乱舞当空霰”的效果。
康居是西域的三十六国之一,根据《后汉书》书上记载,康居国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国力雄厚,领土达到了苏俄的中亚一带。到了唐代,这个国家依旧存在,被称作康国。康居人能歌善舞,特别是胡旋舞,更被看作康居女的骄傲,在龟兹壁画中也有大量描绘胡旋舞女的姿态,这里旋转快节奏的姿态,造成了“回风乱舞当空霰”的效果。
康居国“去长安万二千里”,唐代时,长安是亚洲的中心,中亚西域一带基本上都在大唐的控制下,中亚一带的人都擅长歌舞,康居也不例外。在长安众多的乐师之中,就有很多来自康居,白居易在诗中写到:“天宝末,康居国献胡旋女。”《新唐书》上也记载了康居向大唐进贡了胡旋女子。
实际上康居国的歌舞在开元之初就陆陆续续传到了长安,而琵琶和胡旋舞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大唐熟知。《唐书·乐志》上写到:“康居国乐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而《乐府杂录》则写到:“胡旋舞居一小圆球子上舞,纵横腾挪,两足终不离球上,其妙如此。”阅读这些关于胡旋舞的描述,几乎都可以想象出来这种旋转舞的自由自在,热情奔放。而唐玄宗似乎并不喜欢这样的舞蹈,少数民族的舞蹈注重的是舞者自身,而很少与观众交流,而唐玄宗显然是不适应这种跟大唐歌舞不一样的舞蹈。
原本想在唐玄宗面前露一手的康居国舞女们并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白居易在诗中写到:“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两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而唐玄宗观看完表演后却是:“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皇上不喜欢胡旋舞,这些来自康居国的女子想要进入大唐皇家梨园是不可能的了,但是这些舞女们并不是没有出路,当时的长安是个大都市,各族人民都混住于此,生活并不是一件难事。
自此,康居国的胡旋舞女们就开始在长安进行表演,而这一表演后,民间风行胡旋舞,连后宫的妃子也爱上了这样的舞蹈。尤其是贵妃杨玉环特别痴迷于胡旋舞,几乎天天练习。后来胡旋舞甚至成为长安城里最受欢迎的舞蹈形式。
胡旋舞在长安的盛行引出了一个大乱子,杨玉环虽然爱跳胡旋舞,但是这个舞蹈并不一定跳得好,而刚好在杨贵妃的身边有一位跳胡旋舞跳得特别好的人,此人就是杨玉环的干儿子安禄山。胡旋舞正是安禄山讨好于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原因。虽然康居国的胡旋舞与“安史之乱”唐朝国力逐渐下降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唐朝人就是恨安禄山,这连带地一起恨上了胡旋舞。
白居易在诗中就写到:“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令更深。从兹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数唱此歌悟明主。”
在白居易的眼中,安史之乱的最终原因便是康居的胡旋舞女。而元稹的诗中也表达了跟白居易同一情感,这胡旋舞迷惑了唐玄宗,让安禄山趁机制造了“安史之乱”,占领了长安,同时元稹还告诫世人要远离胡旋舞,以免被迷惑。
元白诗中的描写有他们的苦心,他们借着胡旋舞劝君王莫要“旋目又旋心”,只是如此一说,也太委屈了那些来自康居国的胡旋女们。
到了今天,康居国的胡旋舞依旧盛行,又有哪个国家是因为胡旋舞而消亡了呢?
胡旋舞姿图
唐三彩加蓝“胡旋舞”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