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格星明屋,四面山为屏
这是建立在绿洲上的一个国家,是西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这里土地肥沃,葡萄丰美,音乐动听,资源也十分丰富,佛教也曾经传到了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动听的故事,这里盛产良驹、胭脂,这就是焉耆国。
这是建立在绿洲上的一个国家,是西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这里土地肥沃,葡萄丰美,音乐动听,资源也十分丰富,佛教也曾经传到了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动听的故事,这里盛产良驹、胭脂,这就是焉耆国。
《汉书》上记载道:“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焉耆是西域三十六古国之一,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当时玄奘去印度取经,第一个到达的国家就是焉耆国。玄奘曾经这样描述焉耆国:焉耆国幅员辽阔,都城员渠城方圆六里以上,四周有高山,道路艰险,易守难攻。这个国家水资源丰富,当时就已经学会了引水灌溉法。国境里有寺庙十余座,僧徒习小乘佛法,所有的信徒都恪守佛规,勤奋努力。
焉耆古国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新疆焉耆县以东,从县城里向西北大约走上30千米,就会看见一处有很多古代遗址的地方,这里便是“七格星明屋”,七格星明是维语,也就是千间房子的意思。
“七格星明屋”是由两座寺院和一个小型的石窟群所构成的,寺院分别位于南、北两方。这两个寺院的规模非常大,千间房子说的正是这里繁荣的佛教文化,这两座寺庙遗留下来的痕迹仅剩下了大殿、僧房和佛塔,据考证,这大概是属于唐朝到元朝时期的建筑,但是开创寺庙的时期可以推到南北朝。
石窟在北边寺庙的南方,大约有10所石窟,有些石窟跟新疆其他的石窟相同,有些石窟的构造就显得有些特别了:这些石窟的地面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低坛,而低坛后面有一个环绕低坛的大背屏。这种洞窟是模仿了寺庙的佛坛窟,这种洞窟除了莫高窟里有相似构造的洞窟以外,就只有这个地方才有,别的地方还尚未发现。虽然焉耆是西域国家,但是洞窟中装饰的花纹,例如云朵纹、缠枝花纹等都有明显的汉族艺术风格。
公元692年,武则天把焉耆确立为安西都护府的四个镇之一,汉人在焉耆国的活动十分频繁,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石窟里有这么明显的汉族风格。在西域来往的僧侣们,都为焉耆这个沙漠城市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员渠城是焉耆国的都城,当地的维吾尔人称这里是“博格达沁”,也就是高大宏伟之城,现在古城残留的古城墙按照计算,大约有十几米高,厚度也有5米左右,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焉耆都城是何等的高大与壮观。古城里还有三四处残余城墙,下面有洞穴,据推测大约是储存东西的地方。
在员渠城的周围,还有7处防卫建筑,员渠城东约0.5千米的地方,还有一座周长约为1400米的“卫星城”。焉耆的员渠城北有天山作为天然屏障,南有库鲁克山为扼咽喉的铁门关,西有克鲁克山为护卫,东有格斯滕湖为依托。从这座城市的选址可以看出来,当时的焉耆统治者为了保护国家安全的用心良苦以及城市规划建筑师的精彩技艺。
一千多年过去了,宏伟高大的古城已经不复存在,辉煌一时的焉耆古国被时光和风霜雨雪侵蚀得千疮百孔、荒凉至极。焉耆国的繁荣昌盛,只有从书中细细品味了。
1928年,新疆焉耆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佛头、佛身、佛锦、鹰嘴天王头、老维文木简、墨书本版、陶罐等佛教文物,制作精美。
1928年,新疆焉耆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佛头、佛身、佛锦、鹰嘴天王头、老维文木简、墨书本版、陶罐等佛教文物,制作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