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明清时期的皇宫,是中国遗存至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紫禁城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而法国的卢浮宫占地面积仅为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俄罗斯的冬宫占地面积为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世界三大皇宫中,只有紫禁城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建筑面积都独占鳌头。
从景山上俯瞰紫禁城
【紫禁城的历史沿革】
紫禁城,是皇宫的专有名称。“紫”指的是天空中的紫微垣的简称,紫微垣被认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人间的帝王称天子,那么他生活的地方就是和紫微垣相对应的, 故此命名时要用“紫”。“禁”是禁止之意,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备森严,普通百姓禁止进入,“紫禁城”也就成了专有名称。明清时期的紫禁城,既是明清两朝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皇帝和后妃日常生活的场所。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开始筹建紫禁城,至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其中光是工程前期的策划和备料就占了十年之久,而施工仅费时短短四年。明成祖之后的明代各位皇帝,均以此地为生活居所和统治全国的中心。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皇宫,明朝灭亡。同年,清朝打败李自成义军,入主北京,全面继承了明朝的宫殿,修缮了被李自成焚毁的部分建筑。以后,清朝又陆续增建与改建了部分建筑,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迫退位。紫禁城在此之后被分为两部分,乾清门以南属于民国政府,乾清门以北属于逊帝溥仪的小朝廷。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古物陈列所,把紫禁城的前面部分对外开放。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对全体国民开放,故宫博物院的空间即为清廷的内廷部分。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与古物陈列所并行对外开放,一南一北。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接管故宫博物院。1956年,故宫博物院被列为第 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对紫禁城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5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多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长753米,城周3428米,面积为72.36万平方米。城墙外包灰色的澄浆砖,中间为夯土,墙高 7.9米,底宽上窄逐渐收缩,底宽8.62米,顶宽6.66米。顶部朝南向城外的一侧有雉堞,具有防御功能。
紫禁城的四门分别为午门(南门)、玄武门(北门,清康熙时改称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午门建于1420年,按照古代的阴阳学说,以子午代表南北,午为南,子为北,因此南门称为午门。午门平面呈“凹”字形。正中开3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因其两翼的掖门犹如大雁展翅,故又称雁翅楼。午门墩台高12米,正中所建门楼为重檐庑殿顶,面阔9间,进深5间,自地面至正吻通高37.95米,是皇宫中的最高建筑。门楼两侧建有钟鼓亭各3间,两翼建有庑廊各13间,庑廊两端各建阙楼2座共4座,连同主门楼共5座,故称五凤楼。午门门楼主要是皇帝举行献俘礼的地方以及举行“颁朔礼”的地方。而明代对大臣施以廷杖的地方则是在午门外御路东侧。 神武门辟券门3个,墩台上门楼重檐庑殿顶,面阔5间,进深3间。东华门和西华门皆为重檐庑殿顶,面阔5间,进深3间。
午门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在城墙的四隅各有一高崇的角楼。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清代时重修。角楼共有四个,每个都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而成的多角建筑。角楼自城台台面至宝顶高达27米,平面呈曲尺形,立体呈亭式,三重檐,屋顶为纵横交叉的十字歇山顶,交叉中心为铜镏金宝顶。四面各处3间,并有抱厦。其结构十分复杂,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之说,集精巧秀丽与富丽堂皇于一体,是紫禁城建筑中的杰作。
故宫角楼
【外朝的宫殿布局】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承袭了明代南京皇宫,中路南部为外朝,为皇帝举行大典礼仪的空间,主体建筑是三大殿,东西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中路北部为内廷,为皇帝后妃的生活区,以后三宫为主体,左右辅以东西六宫及宁寿宫、慈宁宫。
占据着中轴线最重要位置的外朝前三殿,以太和殿居首、中和殿和保和殿接连在后,三者均立在同一座平面呈“工”字形的三层石台上,使用汉白玉石栏板和望板,普设螭首散水,大雨时千龙吐水,气势恢宏。太和殿前丹陛立有“日晷”与“嘉量”,表示国家统一时间与空间之度量衡。
太和殿,明初称为“奉天殿”,清代时改今名,俗称“金銮殿”。明代面阔原为13间,至清代因遭雷击改为11间,宽达63.96米;进深5间,达37.17米,高30.05米,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宫殿建筑。屋顶为 重檐庑殿顶,檐脊角兽为10个,突破了中国古代以九为阳数最大的孤例。在最前面的骑凤仙人之后,10个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殿内有72根楠木巨柱,中央6根为沥粉金漆云龙柱,正中为红漆宝座台,上置金漆雕龙纹宝座与屏风,宝座上方为八角形金龙衔珠藻井,天花、梁枋、内外檐均以彩画金龙和玺彩画作为装饰,显得华丽尊贵。中和殿位居三台之中,是一座单檐四角攒尖顶的正方形殿堂,面阔进深均5间,尺度明显小于前后两殿。明初称为“华盖殿”,为皇帝上早朝前的准备殿,殿内备有銮轿。保和殿为歇山重檐顶,面阔9间,进深4间,明初称“谨身殿”,清代改今名。明代在这里举行册封皇子、皇后大典,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之后,这里成为科举殿试的场所。保和殿的后面有紫禁城最大的御路,由一块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多吨的石头雕成,主体图案是九条云龙,构图严谨,姿态生动。
此外,外朝尚有“两翼”和“两路”,两翼分左翼和右翼,左翼指三大殿 东侧以及午门内的庑房,从午门以内一直延伸到保和殿左侧的后左门,中间有协和门、体仁阁和左翼门。右翼是指三大殿的西侧及午门内的庑房,从午门以内一直延伸到保和殿左侧的后右门,中间有熙和门、弘义阁和右翼门。两路指外朝东路和外朝西路。外朝东路在太和门东庑房以东,包括文华殿、文渊阁,以及内阁、传心殿、上驷院、撷芳殿等。文渊阁为储藏《四库全书》之所在,堪称皇家图书馆。外朝西路在太和门西庑房以西,建筑以武英殿为核心。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后御路石雕
乾清门及其广场
【内廷的宫殿布局】
同样位于中轴线的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相呼应。居首的乾清宫为面阔9间,进深5间,高24米,为重檐庑殿顶。自明代至清初皆为皇帝居所,但自雍正即位移居养心殿之后,这里就成为召见大臣、接见外国使臣和内廷举行典礼之所。殿内设有宝座,宝座上方为顺治帝所书“正大光明”匾。雍正朝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后,立储匣就藏在“正大光明”匾后。
居中的交泰殿面阔、进深均为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上有铜镀金宝顶。此殿为内廷举行与皇后有关的典礼之所。坤宁宫在明代为皇后的正宫,日常起居于此,清代仅作为皇后正宫的象征,日常生活另有居所。
坤宁宫为重檐庑殿顶,面阔9间,进深3间。明代为正间开门,清顺治朝重修时改为在东次间开门,称为“口袋房”。明间、东西次间以及西梢间连为一体,内设炕,南、西、北三面相连成环形炕,俗称“万字炕”。东梢间、次梢间连为一体,为暖阁。
乾清宫
在清代,乾清宫还是每年新年皇帝与后妃举行家宴的地方。每逢皇帝驾崩,其梓宫必须在此殿停放数日进行祭奠,表示“寿终正寝”。
此外在内廷尚有东西六宫和“两路”。东西六宫即西六宫和东六宫,皆为皇 宫中嫔妃的生活区。西六宫主要建筑包括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等。其中储秀宫、长春宫都曾是慈禧的住所。在西六宫以南有一个独立院落,即为养心殿,这一组建筑是雍正之后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起居之所。养心殿正殿的西暖阁梢间,就是著名的“三希堂”。东六宫主要建筑包括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等。
两路是指内廷外东路和内廷外西路。内廷外东路指景运门以外的东部地区,包括毓庆宫、奉先殿、宁寿宫等建筑群。著名的珍妃井就位于宁寿宫区域内。内廷外西路指隆宗门以外的区域,包括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康宫、寿安宫、建福宫等建筑群。
在紫禁城中轴线的末端,是一处轻松活泼的所在——御花园。这座花园在布局上是轴对称格局,园内的青松翠柏和各色花木仅为庭院建筑的点缀而存在,这与中国一般的古典园林大不相同,却恰如其分地凸显了紫禁城的威严之气。
养心殿
养心殿是历史悠久的汉族宫殿建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三希堂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