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是明清北京城皇城的南城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承天门”。重檐歇山顶,下为开有五阙的城台,南部建有T字形广场,清朝定鼎北京,改称天安门,并一直沿用至今。
天安门全景
【天安门是历史的见证】
在封建社会,天安门不仅是封建帝王颁发诏令的所在,也是皇帝出入必经之地。每逢冬至天坛到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孟春祈谷、仲春耕藉田、皇帝出征、大婚等隆重典礼,都从天安门出入。
到了近现代,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在天安门前发生。1919年,这里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天安门被设计进国徽之中,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天安门主体建筑由城楼和城台组成,城台下方为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部为砖砌涂朱红颜料的城台主体。从地面到台顶高13米。大殿为覆黄色琉璃瓦的重檐歇山顶,面阔9间,进深5间,象征“九五之尊”。大殿正面有木质门窗36扇,是最高级别的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殿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全部用金砖铺地,殿内有60根红漆巨柱。大殿东西两侧山花部分,饰有金色连环的万寿圈和万寿带。大殿基座周围环绕着汉白玉石栏杆。大殿正脊一条,正脊的两端有一对华丽的龙形琉璃大吻,另在8条垂脊顶端各有一只龙吻,故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在8条垂脊上各有10个栩栩如生的仙人走兽,最前面的是“骑鸡仙人”,之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九种形态各异的走兽。
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上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暨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城楼
城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马道,供上下城使用。1970年翻建后的天安门通高34.7米。城台下部设5个大小不一的拱形门洞。门洞各有两扇朱漆大门,门上装饰有横9路、纵9路镏金铜钉,取九九阳数之极,属于最高级别。但中央御路门洞的门扇装饰有9行11路共99个包金馒头钉,却是特例。
天安门城楼一角
城楼下前面为外金水河,河水引自京城西北的玉泉山。外金水河在城楼前向南弯曲,形成“金帽玉带”的吉水。河上架有7座汉白玉石拱桥,其中5座桥横跨河面与天安门5个门洞相对,分别为御路桥一座、王公桥两座、品级桥两座。另外两座为建于乾隆年间的公生桥,分别位于太庙和社稷坛南大门前。
天安门前的石狮
天安门前后各有华表一对。华表的结构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八角形基座和四周的汉白玉护栏,中部为雕刻蟠龙的柱身,上部为云板、承露盘和望天犼。民间因天安门前后犼的朝向不同,演绎出“望君出”和“望君归”的传说。在金水桥两端还有两对雕刻精美的石狮子。两对狮子都是雄狮居左,雌狮居右。雄狮右爪踩绣球,象征天下一统;雌狮左爪戏弄狮崽,象征子孙绵延。狮子基座为整石雕刻的须弥座,四面设三角形包袱,刻锦纹,转角柱面刻缠枝牡丹纹,象征富贵荣华。
而今,天安门前,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往来,瞻仰这座饱具政治色彩的城门楼,历史的沧桑巨变,人世的变幻无常,如沧海一粟,都只是它宏伟博大的注脚。
华表
华表起源于古代的“表木”。传说中,尧舜时期立在宫门前,允许大家提意见的,称为“桓表”或“诽谤木”;立在墓前神道两侧的,称为“墓表”;立在交通要冲或桥头的,称“路表”;雕刻华丽作装饰用的,称为“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