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又名山川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神祇、太岁诸神的地方。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与天坛东西对应,且都在北京城的南郊。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修建外城之后,才圈入城内。先农坛的全部建筑由内外两重围墙所环绕。围墙平面呈北圆南方形状,周围3千米,总面积约130公顷,有太岁殿、拜殿、观耕台、俱服殿、神仓、祭器库、神厨、先农神坛、庆成宫等几组建筑群。
清·无款·雍正祭先农坛图
【厚重的文化积淀】
“先农”何人?“先农”即神农炎帝。远在蛮荒之时,人类或猎虫兽茹毛饮血,或采撷野果充饥……相传,在远古时代,中华大地上炎帝和黄帝统领着南北两方。炎帝是慈爱之神,是他教导人们怎样进行刀耕火种,植粟栽菽。所以《周书》上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成之,使民宜之,故谓 之神农。”后人为感念神农的功德,每于丰收之后便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既是对先农的祭祀,也是共同享受丰收的快乐。
据《史书·孝文本纪》载:“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音zī,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相传,远在周朝就已有藉田和祭祀先农的活动,以后,历代帝王大都相沿,并建造先农坛以祭祀神农,藉田的收获用以奉献宗庙,崇德报功,皇帝亲自躬耕,祭祀农神,为天下人做表率,“劝率天下,使务农也”(《史记》卷10)。这在中国,意义十分重大。
秦汉以后,魏世三祖亲耕藉田,祭祀先农,其礼悉依汉制。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司马炎乘木辂至藉田,以太牢祀先农(《三国志》卷3)。南北朝时循晋制,藉田千亩,并在京郊东南设祭坛祭祀先农。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定亲耕仪注,即立春前9日,尚书宣布亲耕,司空、大农、京尹、令、尉等,度宫之辰地(东南方向)八里(1里=0.5千米,下同)之外,整地千亩,立先农坛于阡西陌南,御耕坛于阡东陌北。届时,天子东驾出行,礼仪隆重如郊庙之仪(《宋书》卷14)。隋时,都城南十里启厦门外有藉田千亩,其内建坛祭祀先农(《隋书》卷7)。至宋雍熙四年(987)于都城朝阳门外七里筑先农坛,坛内设置御耕位、观耕台(《宋史》卷102)。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不仅规定祭祀先农,而且每岁遣官于大都东郊或藉田祭祀。明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建国之后不久,即把祭祀先农之礼列为“大礼”,并建立了专用的祭坛,设藉田亲自扶犁躬耕。
明永乐初年(1403)建北京城时“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明太宗实录》卷 232)。在北京城外同时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天坛和山川坛(先农坛的前身)。明朝帝王不仅在先农坛内设置牌位祭祀先农,而且专门辟出“一亩三分地”,由皇帝亲自耕种。与此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周密的礼仪制度,劝农勤耕。明嘉靖帝对藉田礼仪尤为重视,曾多次亲临,或派官员到先农坛进行祭耕,是明代帝王中祭祀先农最勤、次数最多的帝王。
清代耕祭先农的活动更为历代帝王所莫及。清帝不仅极力劝课农桑,而且身体力行,亲自躬耕示范。顺治十一年(1654)清帝恢复了对先农的耕祭之后,历代相沿不断。雍正在位期间更是御令全国州府县厅设先农坛,并选择“洁净膏腴之地”作为藉田,在地方实行耕祭先农,把对先农神的祭祀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最大限度的阐发和兴盛。有清一代先后经历了10个皇帝,计267年,帝王亲祭先农的次数则多达248次,是中国历代帝王中亲祭先农最多的朝代。
【多变的建筑风格】
先农坛是一个由3千米长的坛墙围绕,总面积约130公顷的建筑群体,其外形呈北圆南方的狭长形。坛分内外两层,内坛是祭祀先农神的主体。其间设有太岁殿、拜殿、先农坛、神厨、神仓和俱服殿、观耕台等几组建筑。外坛仅在内坛的南门外布置有天神地坛,东门外修筑了庆成宫。
先农坛内的各组建筑群,依据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设计并建造了形制各异、体量不同、色彩华丽多姿的建筑物,是目 前我国不可多得的“古建筑博物馆”,弥足珍贵。
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年间罢山川坛一坛多神祭祀的格局,分置了太岁殿、天神坛、地祇坛,并将山川坛更名神祇坛。至万历年间,坛内又陆续增建了旗祇庙、神仓、斋宫等,使其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格局,并更名为先农坛。清乾隆十八年(1753),先农坛又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即撤去旗祇庙,移建神仓;改木构建筑的观耕台为砖石琉璃建筑;改建斋宫,并更名为庆成宫。与此同时,为增加坛内幽静、肃穆的气氛,又御旨遍植树木。自此,先农坛的整体格局一直相沿至今。
太岁殿、拜殿建筑群占地9120平方米,建筑面积3685平方米,是先农坛内占地面积最大、最雄伟,保存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也是我国现存的、专祀太岁神的、规模最大也最完整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太岁殿坐北朝南,面阔52米,7开间,其跨度仅次于故宫的太和殿。黑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外饰绚丽的和玺彩画,内绘古朴典雅的旋子彩图,流光溢彩,庄重而华丽。其南与之相对的是拜殿,与两侧的东西配殿共同围合 成一个宽大的院落。按典制,每年的冬至或翌年的立春,或遇水旱灾害时,皇帝便要在这座大院里进行祭祀活动。
太岁殿
太岁殿配殿
先农坛,位于太岁殿大院西南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这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长宽各为15米,高约1.5米,四面各出八级台阶。坛北有一红墙环绕的院落,占地653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4平方米。正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殿内供奉“先农神”牌位。东房为神库,西房为神厨,面阔均为五间。其南又有井亭两座,分列于东西。院落的西北侧是宰牲亭,祭祀时所需的“三牲”,都在这里宰杀。从建筑形制上讲,先农坛的宰牲亭又以其重檐悬山式的屋顶而被专家们认证为国内的孤例。
先农坛
先农坛台位于开放的古坛区内,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坛台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四面各建有八层台阶。明清时期,仲春时节皇帝亲临或遣官来此拜祭先农。
神祇坛
东神库与井亭
俱服殿位于先农坛西侧,是明、清帝王躬耕祭农之前更衣的所在,占地约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总计905平方米。殿南建有一座观耕台,是皇帝在行躬耕礼后观看众臣从耕之所。自明至清中叶,观耕台是一个木结构平台,而且往往是在每年进行耕祭礼仪时临时搭筑的。清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御旨改由砖石砌筑,台座四面饰以谷穗图案的琉璃砖,其上加汉白玉石栏,台阶饰以莲花浮雕,象征吉祥如意。
俱服殿
观耕台
神仓
神仓为圆形形制,建筑面积58平方米,直径8.6米。正南设五级台阶,无斗硕,屋面为圆攒尖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圆形平面上置檐柱8根,柱间用木板遮挡,南设四扇格扇门。室内除在原地平铺方砖外,又在其上置厚高16厘米、宽13厘米的木地梁,上铺木地板,此为贮粮防潮。
神仓位于太岁殿大院东侧,是先农坛内坛中的另一组古建筑群。它由院墙合围而成,分前后两进院落,中有月亮门相通。后院为祭器库,设正房5间,东西配殿各3间;前院围绕收谷、碾磨、贮藏等功能设置了收谷亭、圆廪神仓、东西碾房和仓房。神仓作为帝王祭祀性的建筑群,其前院的屋顶均铺以绿剪边黑琉璃瓦,装修均采用雄黄玉彩画。这在现存的明代建筑中,已是难得一见的实例了。此外,作为仓房,神仓由于在功能上的不同需要,建筑的形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变化。如收谷亭为四角攒尖顶,不设门窗,四面开敞,以利于空气的流通;仓房则为硬山顶;而作为整个建筑中心的圆廪神仓则为圆攒尖顶,以示区别。为了储粮防潮,在神仓室内砖地面上又加设了木地板。南面则开砖拱券无梁山门,其间启门券三间。大门采用了形制中最高等级的九路门钉,显示出皇家的无比威严。
庆成宫位于神仓院东侧、内坛东门外以北,是帝王在躬耕礼成之后,行庆贺礼、休息和犒劳随从百官的地方。虽比不上太岁殿雄伟高大,但毕竟是帝王使用的“宫”。所以,在古建筑中用来表示等级的“语言”,在这里应有尽有。整座庆成宫分前后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占地1.3 万多平方米。庆成宫正殿及其后的斋宫均为5开间,两殿之间用宽3米多、高同台基的甬道连成一体。庆成宫采用了传统建筑屋顶中的最高形式——庑殿式屋顶,在先农坛内的所有建筑中,仅此一处采用了这种形式,亦足见其规格之高,正殿前部台基和月台均用汉白玉砌筑,石栏采用龙柱头,大殿三面出阶。所有这些都使这组体量不大的建筑显得华贵而精致,是至今尚保留的明清建筑艺术精品。
先农坛上述的几组建筑群均自成体系,并由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构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明显,两翼对称,或单个四合院,或两进院落,或三进院落不等。其总体布局上则一反传统的规制,而是依据帝王祭祀的实际需要,按不同的功能追求“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既高大宏伟,又小巧别致;既协调统一,又各具特色。追求的是既具有帝王祭祀先农的庄严肃穆,又使整个建筑群融入大自然,富含农家庄园的韵味。清乾隆年间,在对先农坛的建筑进行全面修缮的同时,还特别提倡在坛内植树,“先农坛及各坛宇俱于数年内次第修整完竣,内外坛间向日圃畦,今易植嘉树,与坛内苍松尉为茂荫。”(《祭先农坛》诗序)此后,愈发使先农坛变得松柏葱茏掩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