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社稷坛 中山公园的前世今生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侧,占地24公顷,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改辟为中央公园,在保存社稷坛及古柏树的总格局下就坛建园。内坛保留原坛台、垣墙、大殿,外坛辟为园林景区,堆山开湖,广植花木,盛极一时。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公园。

社稷坛 中山公园的前世今生

社稷坛东北门

【别具特色的社稷坛建筑】

社稷坛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坛方形,有壝墙、坛墙、外墙三重。环坛墙外遍植柏树,井然森列。五色土坛台居中,拜殿、戟门位北,歇山黄琉璃瓦屋面。社、稷同坛同壝。坛内西南隅有神厨、神库各五间并列,东向。神厨在北,神库在南,悬山黄琉璃瓦屋面宰牲亭位于西坛门外以南,北、西、南三面围以矮墙,墙之东端与坛墙相接,方形,重檐,歇山黄琉璃瓦屋面。社 稷坛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加上封闭的院落,浓郁的古柏,衬托出一种肃穆庄重的氛围,与皇家祭祀建筑的性质相一致。

五色土台位于内坛的中心,是社稷坛的主体建筑。坛上层方15.95米,中层方16.90米,下层方17.85米。四面各设一份垂带台阶,居中,四步,青白石砌筑。台上随方布色: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土。寓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每当常祀前一日,要在坛上铺垫五色土。祭坛的中央有一土龛,其中有一根长三尺六寸、一尺八寸见方的石柱和一根长木(已遗失),代表社稷神受祭。石柱称社主石,又称作江山石,表示皇帝江山永固。

拜殿,是社稷坛中轴线上最大最宏伟的建筑。据《北京古建筑》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社稷坛殿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创建。该殿建成于明洪熙元年(1425),后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大木构架仍系明代原物。拜殿位于坛壝正北,面阔5间,进深3间,前后对称。平面无廊,前后三进四柱、十一檩大木为彻上明造的厅堂式构架,内柱可直接升高到梁下与梁联系。室内厅堂构架呈明式风格,溜金斗栱做法古朴,反映明前期风格。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饰金龙合玺彩画。明间装菱花窗屉六扇,次间装菱花窗屉四扇,梢间装菱花窗四扇。

社稷坛 中山公园的前世今生

五色土坛和拜殿

祭坛之上五色土的厚度原为二寸四分,明弘治五年(1492)改为一寸。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前,要由顺天府更换新土,新土由各地纳贡交来。五色土坛之后的一组建筑就是社稷坛拜殿。

戟门位于拜殿之北,建成于明洪熙元年(1425),后经多次修缮。现存大木构架仍系明代原物。面阔5间,进深2间,明次间为大门。平面无廊,前后二进三列省去一排内金柱,九檩大木为彻上明造的厅堂式构架,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饰金龙合玺彩画,台基高0.75米。建筑面积为644.80平方米。每门洞两侧各排列12只大铁戟,以显示权威,3门共置72只,故名“大戟门”,简称戟门。

坛内西南隅有神库、神厨各5间并列,东向。神库在南,神厨在北,均为悬山黄琉璃瓦屋面。台明高0.36米。金龙枋心旋子彩画。神库用于安放太社、太稷、后土勾龙氏、后稷氏神牌、神龛及有关各种陈设、祭器等物品。神库中间设神龛供奉神牌,均东向。南奉太社之神,北奉太稷之神,次南奉后土勾龙氏,次北奉后稷氏。神龛施用黄云缎龛衣,龛前陈设怀案1张,香案1张,用明黄缎案衣。案上设铜香炉1个,香靠具1个,铜烛台2个,香盒1个。供案左右设座灯2个。每到祭祀时,将神牌请出,将各种陈设、祭器、案桌等按位次安放于五色土坛上,祭后收回,安放原处。

宰牲亭位于西坛门外以南。北、西、南三面围以矮墙,墙之东端与坛墙相接。北有宰牲门1座,歇山黄琉璃瓦屋面,门楼北向。宰牲亭方形,重檐,为歇山黄琉璃瓦屋面。建筑面积为143.70平方米。其南有退牲房1间,东向。东有井1口,铁锅2只,为祭祀屠宰牲畜使用。

社稷坛 中山公园的前世今生

兰亭八柱亭

【独树一帜的园林景观】

改造后的社稷坛中园林景观应包括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睡莲的平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最能体现园林景观特点的地方有兰亭、蕙芳园和愉园。

兰亭是中山公园的一大景观。原为圆明园遗物。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命工匠依据王羲之的《兰亭序》所描述的情景在圆明园建造“兰亭”。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亭中设置石屏,镌刻兰亭修褉图和乾隆皇帝诗句。又将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摹写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诗及明代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清高宗、乾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墨迹等,刻于八根方形石柱上,称为“兰亭八柱”。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兰亭也被付之一炬,仅这些碑石留存。1917年,兰亭碑石被移到现在的地方。

蕙芳园位于内坛西北角,其原址是公园的育花温室区。该园设计采用封闭式的造园手法,用竹和松篱分隔空间,通过地形变换,植物疏密,造出一个空谷山幽、茂林修竹、萦绕曲折、清雅静谧的自然景观。景区分为4个部分。一区从入口至“柴门”以南,为序幕区,40米长的竹林,曲折蜿蜒,引导游客寻芳探幽。二区是入柴门往北至四合院以南,为主景区。 以黄土铺垫成小丘陵地貌,用山石造成山势,遍植各种植物,起伏错落,层次分明。三区为展览区,是一组北方民居形式的四合院。南北房各5间,东西房各3间,硬山黑瓦卷棚屋面。南房明间门楣上悬挂着朱德委员长题写的“兰室”匾额,院中置太湖石1座。四区为育花区。

愉园位于内坛东北角,整个景区坐北朝南,前部为庭院绿化区,中部为园林建筑金鱼观赏区,后部为金鱼养殖区。建筑为民族形式,采用中轴线两侧均衡式布局,前面正中为重檐蓝琉璃瓦屋面八方亭,东面为单檐筒瓦屋面正方亭,西面为单檐筒瓦屋面长方亭。三亭均悬亭额,东亭“倚霞”,西亭“流云”,中亭“览粹”,由著名书法家陈叔亭书写。三亭以38间半壁廊相连,廊上嵌有金鱼展窗34个,内镶衬玻璃缸展金鱼供游客观赏。廊东端壁上嵌有“愉园小记”石刻一方。廊中、东、西建垂花门2座,东为双垂花门,西为单垂花门。廊前正中有观鱼池,长14米,宽7米,周设围栏,以青白石筑成,取名“乐泉”,池内放养金鱼、锦鲤。廊后为饲养室。

社稷坛 中山公园的前世今生

习礼亭

习礼亭,也称演礼亭,位于中山公园社稷坛南坛门南边不远的地方。与其他亭子不同之处,它是全封闭的,南北方向为门,其余各方为雕花朱棂窗户。习礼亭建在两层台基之上,开门的南北方向皆为石阶,亭子为黄琉璃瓦顶,单檐攒尖,金龙仿心旋子彩画。下部是朱红颜色,显得庄重。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