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孔庙 元明清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在清幽静谧的小街——成贤街,四座古色古香的一间式过街牌楼穿破夏日的浓荫,点缀在街道的东西两端和国子监门侧,红墙碧瓦环抱着一组宏大的古代建筑,它就是孔庙。墙界处的道路旁,耸立着两通4米高的石碑,碑文用满、汉、蒙、回、藏、托忒6种文字写道:“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孔庙 元明清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孔庙的历史沿革】

孔庙,旧时称先圣庙、先师庙或文庙,是特为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而修建的。元大都建成不久,大臣哈剌哈孙即上书皇帝,建议在京城兴建国学和孔庙。元成宗铁穆耳采纳了他的主张,于大德六年(1302)破土,历4年竣工。孔庙落 成后,铁穆耳于翌年颁“加号诏书”,加谥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

1368年8月,明太祖朱元璋打败元朝,定鼎南京。洪武十五年(1382),在鸡鸣山下新建南京国子监,将元代的京师国子监改为“北平府学庙”。经过长期的征战,孔庙荒废。

永乐元年(1403),朱棣遣派重要官员去北京国子监孔庙举行释奠礼,《明史》记录“永乐初,建庙于太学之东”;永乐九年(1411),全面修饬北京孔庙,修缮大成殿;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将孔庙改称“京师孔庙”,使得北京孔庙再次成为国家级别的孔子庙。之后明朝各朝皇帝十分重视孔庙建筑的保护和完善。明宣德四年(1429),修整孔庙大成殿及中院东西两庑。明正统八年(1443),明英宗对孔庙进行大规模改建,次年春二月竣工。明嘉靖九年(1530),世宗采纳议礼新贵张璁的提议,于孔庙大成殿之后增建启圣祠等,并将其定为全国通制。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诏孔庙青瓦改为琉璃瓦,提高了孔庙建筑级别。

清兵入关之后,历代皇帝先后对孔庙进行了数十次的维 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之礼为大祀,大成殿从七间三进改为九间五进,全面整修孔庙,这是孔庙在清朝的最后一次大修,最终形成今天的布局规模和建筑规制。

【孔庙的总体面貌】

北京孔庙平面布局严密紧凑、对称和谐,建筑单体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现存总体院落保持较为完整。该建筑群坐北朝南,规模宏伟,占地广阔,南北中轴线长约250米,总占地面积约为2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7400平方米,现有房屋286间。它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依次三进院落,采用了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沿中轴线由南往北有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崇圣祠五座建筑物。

孔庙 元明清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先师门

先师门与大成门之间组成第一进院落,院前有万仞宫墙(琉璃影壁)一座,先师门东西两侧,各有“下马石碑”一座,为清代所立,碑阳与碑阴分别用满、汉、蒙、回、托忒、藏6种文字刻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碑文。院内东有神厨五间、宰牲所三间、井亭一座,西有神库五间、持敬门一座(通往国子监)、致斋所三间,院内有碑亭三座,东一西二,进士题名碑198块,题刻历代进士5万多名,据《国子监志》记载,致斋所和宰牲所之南原有更衣亭和更衣房各一间。

孔庙 元明清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进士题名碑

进士碑林分四部分,陈列在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御路两侧,共198通,气势自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组成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主要院落,院内方砖铺地,苍松翠柏,甬道两侧有11座明、清两代纪功碑亭,碑文内容除记载修葺孔庙、祭孔活动之外,主要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康、雍、乾三代盛世,帝王南征北战的功 绩。院内东西两侧各有庑19间,南端有祭器库、乐器库各12间与大成门相连,北有东掖、西掖各十间与大成殿相接,东西掖房及两库均为L形平面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完整。

大成殿后有崇圣祠,这是一座独立的封闭式院落,南面为崇圣门三间,北面正殿为崇圣祠五间,东西各有配庑三间。崇圣祠及崇圣门为绿琉璃筒瓦歇山顶,配庑为灰筒瓦硬山顶。

孔庙 元明清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孔庙碑亭

北京孔庙大成门内外有14座御制纪功碑亭,为清朝帝王的记事碑,亭内石碑高大,龟身雕刻精美。其中有13座清代的黄瓦朱阁碑亭,1座明代的绿色琉璃瓦碑亭,明碑亭内保留着一块明正统年间的石碑,距今已有500多年,上面篆刻的文字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孔庙国子监的修缮记录。

【单体建筑特色】

北京孔庙大成门位于第一进院与第二进院之间,始创于元代,清代重修,高15.8米,面阔五间,中心间宽为5.05米、次间宽为4.83米、梢间宽为4.70米,通面阔为23.90米。进深两间,尺寸都为5.15米,通进深为10.3米,梁架九檩,单檐庑殿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重基砖石台基上,台基高1.46米,大门前后三出陛,两边为坡道,中间为御路,御路两侧为十三级台阶,中间石壁上有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 珠,栩栩如生。中间有三门敞开,中门高3.76米,宽2.85米,两边门高为3.42米,宽为2.56米。中门额上悬挂着木刻“大成门”三字的华带立匾。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有一首上古游猎诗,称为猎碣。这是清乾隆时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文刻石。

北京孔庙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空间中的主体建筑,“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殿堂,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祭孔行礼的场所。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032),之后毁于战火,经过了明清两代各朝的修葺,形成了目前的规模。

孔庙 元明清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大成殿

现存的大成殿丹红涂墙,屋面为四坡五脊,黄琉璃筒瓦重檐庑殿顶;脊高约21.5米,气象庄严,巍峨宏丽。殿前有宽大的月台,月台台基为2.23米,进深14.05米,面阔26.90米,周围环以汉白玉雕云纹石柱护栏,海石榴望柱头。台前正中为一块7米长、2米宽的大青石浮雕(螭陛)盘龙御路,石面上下雕有二龙戏珠,中间盘龙,云水波涛、吞云吐雾、栩栩如生。东西两端各有16级台阶通往院内甬路。

大成殿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按照台面的尺寸来进行计算约为1280平方米。大成殿屋顶正脊两端龙形大吻尾部上卷,张口吞脊,神采奕奕;檐下单翘双昂七彩斗拱,蓝绿相间;前檐下装修为正交六椀菱花阁扇门窗,大小额枋和玺彩画。 跨入大成殿堂内,迎面绣有吉祥图案的金色幔帐簇拥着,供奉的是孔子的神位木龛,龛内供奉的是“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牌位,在其正位两旁分列有四配十二哲的牌位。大殿内额上悬挂着清代自康熙以来九位皇帝以及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所赐题匾。

孔庙 元明清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大成殿内匾额

在大成殿悬挂着多块清代皇帝御书匾额,如“道洽大同”、“生民未有”、“与天地参”等。在孔子神龛两侧还有乾隆御笔亲书的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在宫墙。”

北京孔庙内的崇圣祠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并将灰瓦屋顶改为绿琉璃瓦屋顶。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台高1.68米,宽为15.77米,深为8.14米,三出陛,前及左右各有一个,皆为十个台阶。崇圣殿高为10.25米,面阔五间,中心间为5.31米、次间为5.24米、梢间为4.28米,总面阔为24.35米。进深七檩,为9.37米。殿内原供奉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现为礼乐展演活动工作人员的办公室。

北京孔庙的建筑组群、单体形式、装饰材料及饰件以及细部构造,大体上遵循着固定的礼制。而这种礼制是以曲阜孔庙的礼制作为基础的。这说明,中国孔庙建筑虽然数目繁多,但在平面布局上基本是相似的。北京孔庙在整体结构、等级、建筑组群上主要体现出平面布局规整明晰、宏伟庄重,梁架结构宏大肃穆、装饰精美;庙宇装饰主次分明、目的明确三个艺术特点。

孔庙 元明清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庑殿

北京孔庙的东西庑也不例外地位于大成殿两侧,并呈严格对称格式。其建筑早为供奉儒家先贤先儒和孔子弟子之所,现为大哉孔子展览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