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子监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毗邻,是元、明、清三代之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当时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被誉为读圣贤之书、成圣贤之士的圣贤之地。
彝伦堂
北京的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忽必烈建成大都后,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在大都东城崇仁门(今东直门)内建国子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正式营建是在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孔庙建成之后的大德十年(1306),依据“左庙右学”的古代传统规制,紧邻孔庙的右侧而建。明初洪武年改称“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回称国子学,后来改称国子监。由于明朝有北平和南京两个国子监,故北京的国子监亦称北监,南京的国子监亦称南监或南雍。
北京的国子监坐北朝南,呈南北向长方形,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为27000多平方米。院内古柏参天,肃穆静谧。建筑布局以“辟雍”殿为中心,左右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圜桥教泽琉璃牌坊
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横额正面书“ 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意思因为听讲学者众多。
集贤门乃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敬持门与孔庙相通。
太学门为二道门,也称太掌门。进太学门面对的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彩釉华美的大型琉璃牌坊,乃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其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正面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御书的“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昭示出中国古代崇文重教。
处在中轴线中心位置的“辟雍”,是国子监的主要建筑,也是北京古建中的“六大宫殿”之一。“辟雍”又称“璧雍”,原本是周天子所设的大学,其建造制式为“辟雍泮水”,即四面环水、圜如璧的式样。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 皇上肇建辟雍殿,由大学士兼管国子监事务的刘墉主持修建,翌年(1784)竣工。辟雍殿是一座长宽均为17.7米的方形殿宇,建筑在圜河中叠石的方基之上,殿为重檐四角攒尖顶,黄琉璃瓦覆盖,宝顶嵌着镏金宝珠。殿前檐为御书立额“辟雍”匾,内额为“雅涵於乐”四字。殿内宽阔(约316平方米),无一根立柱,这在古建筑中是不多见的。
辟雍大殿中正面是皇帝临雍(讲学)的龙椅、龙屏,两侧有要臣座椅。大殿四面开门,设六级台阶,周廊环绕。周廊外围是池水环绕,且筑有汉白玉护栏。池水岸边四面各有一出水龙头,并有如虹石桥与辟雍殿相通。
在辟雍殿的两侧各有厢房33间,是授课讲书的教室,统称为六堂:东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六堂南边各有房10间,与太学门相连,形成第二进院落。院内有御碑亭,其一碑为满汉合璧,碑阳面镌刻“恭勒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碑阴面镌刻“恭勒御制三老五更说”。
辟雍殿北面的彝伦堂,原为元代崇文阁旧址,明永乐年间重建时改名彝伦堂,面阔七间。辟雍殿未建之前,皇帝在这里讲学。辟雍殿建成之后,这里改为藏书之所。现在悬挂的“彝伦堂”匾,乃康熙皇帝御笔。彝伦堂前两侧有四厅,东为典簿 厅、绳愆厅,西为典籍厅、博士厅,是管理贡生、监生教务和教师办公的处室。
彝伦堂北边第三进院的敬一亭,清静幽雅,为明嘉靖七年(1528)所建,有东西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东厢房是国子监最高教官祭酒(相当于校长)办公的地方,西厢房是司业(相当于副校长)办公的地方。
在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藏有十三经刻石189方,加上“御制告成”碑共190方。这部石经因刻于乾隆年间,故又称“乾隆石经”。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部最完 整的十三经刻石。
北京国子监街,因国子监得名,原称成贤街。国子监街槐荫夹道,长669米,宽11米,西接安定门,东至雍和宫,两端入口处各有一座彩绘二柱三楼牌楼,为清代做法,牌楼横额上书“成贤街”三个大字。牌楼立柱因承重易朽,于新中国成立前就已被钢筋水泥柱替换。国子监街已是北京城内唯一保留有牌楼的街道,乃成珍贵历史遗迹。牌楼、街道两侧的房屋建筑和商铺,经修葺,旧貌展新容。古朴幽雅,透露着历史文化气息,徜徉其间,别具风韵。
如今,北京国子监连同孔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辟为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每天游人如织,尤以现代学子居多。
国子监辟雍
辟雍的“辟”与“璧”相通,指周边环水,水清澈透明如无瑕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这里在清代是皇帝讲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