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三海,是指位于故宫和景山西侧的北海、中海和南海。现在只有北海作为公园向大众开放,中海、南海即人们常说的中南海则是中国最高政治权力机构的所在地。内三海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历史上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比较宏大、布置精美的宫苑之一。
【追溯三海的历史】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京城北离宫有大宁宫……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琼林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金代,这里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建筑规模。而此时,园林布局已经是以琼华岛为中心了。
琼华岛
琼华岛简称琼岛,因岛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称“白塔山”。琼华,意指华丽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该岛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宝岛。岛上建筑精美,依山势分布,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
元代在金代修筑的基础上,以琼华岛为中心建立了大都城,这里便成了皇城中的禁苑。太液池和万寿山的名字也是在元代定下来的。元至正八年(1348),赐山为万寿山,水为太液池。元代万寿山和太液池有较多的文献记载。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说:“万岁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花岛,中统三年修缮之。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山上有广寒殿七间。仁智殿则在山半,为屋三间。山前白玉石桥长二百尺,直仪天殿右, 殿在太液池中,十一楹,正对万岁山。”在仪天殿(今北海团城)的南面,太液池南部水中,有一小屿,名挥天台。整个太液池的位置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北海和中海范围。
现在的三海规模最终在明代时奠定。明朝初期,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明代开辟南海以后,就形成了以太液池上的两座石桥为划分的三个水面:金鳌玉虹桥以北为北海,娱蛤桥以南为南海,两桥之间为中海。乾隆皇帝在他的一首《悦心殿漫题》诗中说:“液池只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几百年来,三海和西苑两个名称一直并用;而中海和南海紧密相依,常常合称为中南海。
清代主要是在乾隆时期对三海做了一些修改和增建。顺治八年(1651),拆除了琼华岛山顶的广寒殿和四周的亭子,修建了巨型喇嘛塔和佛寺,并将万寿山改名为白塔山。乾隆时期,对北海琼华岛上的大部分建筑物进行了重修,在北海的东北岸、北岸营建了许多建筑,在南海南台(即今天的潦台)以及中海东岸地区修建了宫殿楼阁和庭院幽谷。乾隆以后,基本上没有对这些建筑做大的修改。现在的三海经历千年的锤炼,终于以现今我们看到的面目留存了下来。
团城
小西天
小西天始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9),是清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的。主体建筑为极乐世界,这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殿四面环水,四面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殿内原有泥塑南海普陀山一座,有“罗汉山”和“海岛”之称。
【徜徉在山水之间——北海】
北海位于北京中南海之北,什刹海之南,其标志性建筑白塔为清顺治年所建。北海建筑主要分布于琼华岛及东岸、北岸,全园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39万平方米,琼华岛居于水中,其东南有桥与岸相连。琼华岛中央为土山,其南有普安殿、正觉殿、善因殿等佛教建筑。其北有酣古堂、环碧楼、一壶天地亭等建筑。东面有倚晴楼、智珠殿和琼岛春荫石幢。西面有分凉阁、阅古楼等建筑。琼华岛上古树参天,假山重叠,其北侧有一环形游廊临水而居,整岛如仙山琼阁,充满了浪漫色彩,体现了神功仙苑的意境。北海琼华岛山顶白塔为整个北海园林中的制高点,山南坡寺院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玉液桥、团城承光殿为对景,白塔高耸天际,与远处的景山、故宫互为借景。北海东岸有濠濮间、画舫斋等建筑。濠濮间在石山曲桥间有一泓池水,敞轩、石坊居池南北。画舫斋为一方形水院,周有屋宇四面布置。北岸有静心斋、极乐世界、阐福寺、五龙亭等建筑群组。静心斋为一精美的园中园,曾是清皇太子读书居住的地方。五龙亭的五亭均为方形,错落布置,伸于水中与琼华岛相互呼应映衬。北岸建筑多为寺庙建筑,各景区既独立又统一,融于山景水景之间。
白塔
白塔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是以砖、石、木结合构筑,由塔基、塔身、相轮、宝顶组成,塔高35.9米,为覆钵式塔。
北海全园是造园大面积用水的典范之一(另外如颐和园及承德避暑山庄)。园林山水构架处理中,无论水面面积大小,多以其包围陆地,形成岛山。而岛的位置多偏于一侧,将其分割成一大一小两个水面,由小水面衬托出大水面的辽阔,对比呼应,从而形成山水镶嵌、构架精彩的园林格局。
北海公园是一座园林艺术的宝库,提供给相关人员丰富的造园经验和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北海的园林艺术,凝聚着中 国历代园林文化艺术之杰作,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件璀璨的瑰宝。
西天梵境
西天梵境坐北朝南,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牌坊一座,南临太液池。南向额题为“华藏界”,北向额题为“须弥春”。山门为歇山黑琉璃黄剪边顶仿木结构券门,为三座,门之间有琉璃墙,中间门额为“西天梵境”。门内东西为钟鼓楼,重檐歇山调大脊,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后为天王殿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黄剪边顶,殿内左右立四大金刚,殿外东西各有一座石幢,东边的刻《金刚经》,西边的刻《药师经》。
九龙壁
九龙壁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该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5米,厚1.2米,长27米。两面有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18条。九龙壁为五脊四坡顶,正脊上两面各有九条龙,垂脊两侧各一条,正脊两吻身上前后各一条,吞脊兽下,东西各有一块盖筒瓦,上面各有龙一条,五条脊共有龙32条。简瓦、陇陲、斗拱下面的龙砖上都各有一条龙(四周筒瓦252块、陇陲251块、龙砖82块)。如此算来,九龙壁上共计有龙635条。
【地位特殊的中南海】
中海的湖呈狭长形,在湖岸的北侧有时应宫、武成殿、紫光阁等建筑。紫光阁在明代称为平台,是一个高数丈的平台,有驰道可通台顶,皇帝可以在这里检阅骑射。自康熙年间起,每年仲秋在这里召集侍卫大臣演武。乾隆年间,在紫光阁后面修建了武成殿,在殿内悬挂历代功臣像,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办公机构进驻中南海,紫光阁成为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地方。
在中海东部突出的半岛上,原为明代崇智殿旧址,清康熙间在这里修筑了一组佛教建筑,包括千圣殿、万善殿、大悲阁等。除了祈雨之外,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还在这里举行“盂兰盆会”。在半岛的前部,建有水云榭,在这里整个中海尽收眼底,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风”因此而得名,至今乾隆御题的“太液秋风”石碑还在这里。中海的南端是一个狭长的陆地,是中海和南海的分界线。这里的主要建筑是勤政殿,勤政殿面阔五间,坐北朝南,门上有康熙题写的“勤政”匾额,是清代皇帝办公的所在。
五龙亭
南海水域相对比较完整,呈圆形,湖中有岛,建筑意境和北海很接近。岛内建筑群就是著名的“瀛台”。瀛台初建于明代,现存建筑多为清顺治、乾隆年间翻建。有翔鸾阁、涵元殿、迎薰亭等。涵元殿是瀛台的正殿,原为清代帝王宴饮群臣的地方,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就被软禁在这 里,并于1908年在这里驾崩。瀛台南端的迎薰亭和东端的牣鱼亭是南海观景的好去处。这两个地方略呈半岛状,视野开阔,环视皆景。南海南岸与瀛台形成对应的是宝月楼,此楼上下两层各七间,装饰华丽,楼上有乾隆御题“仰视俯察”匾额。此楼位于南海的南端,也是整个三海景区的完美收束。近代以来,宝月楼以“新华门”之名广为世人所知。这里见证了诸多的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后,新华门和天安门一样,成为国家和政府的重要象征之一,地位空前。
三海的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造园技艺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园中有园、园内外借景等布局手法都有巧妙地应用。园中栽植的花草树木除翠柏青松之外,还有岸柳、池莲、海棠、牡丹、芭蕉、竹、悬葛、垂萝等名花奇果,品类繁多。这些花草树木都和假山池岸、殿阁楼台相互结合成景,体现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水平。
新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