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御花园 高墙红翠映紫禁

御花园,明代称后宫苑,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坐落在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的北端。南北长90米,东西宽130余米。据《明宫史》记载:“坤宁宫之后,北向正中为坤宁门。门外即御花园,左曰琼苑东门,右曰琼苑西门。”自坤宁门步入御花园,园中花木扶疏,松柏苍翠,山石、陈设争奇竞秀,亭台楼阁起伏掩映,一派清幽绚丽的景色,与宫院的严肃整齐形成鲜明对比。

御花园 高墙红翠映紫禁

钦安殿

钦安殿是皇宫中的道教建筑,其内供奉玄天上帝。每当年节,在此殿设道场,由道官设醮进表;元旦则在天一门内设斗坛,由皇帝拈香行礼。

御花园在和坤宁门相对的地方有一座歇山顶覆琉璃瓦的青砖券门,名为天一门,墙面细磨干摆,格外素雅。门前石座上有镏金麒麟一对。近旁古松参天,左右低垣与门相接,红墙黄瓦,墙下一带翠竹,迎风摇曳。盆景中奇石罗布,稍前御路正中置一铜鼎。园门前这一带刻意渲染,于清幽中营造出仙境的感觉。

天一门内有一座高大的殿宇,即钦安殿。钦安殿坐落于正中北面,是园中的主体建 筑。殿为重檐盝顶,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须弥座上,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顶。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唯殿后正中一块栏板为双龙戏水纹。钦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钦安殿前须弥座下左右各植有一棵白皮松,斑斓的树干、浓绿的针叶与洁白的石栏形成鲜明的对照。尤其西边一棵白皮松根部外露,犹如一条卧龙,又像一位矍铄的老者卧看门里的连理柏,为这一带比较沉闷的环境平添了无限情趣。殿前东、西各有一座方亭,平面方形四角攒尖琉璃瓦顶,为清乾隆时期所建,原名香亭。其构造有些别致,亭子前半间敞开,后半间四面安有隔扇门而成为小室,这样的分隔和布局在我国古园中罕见。

御花园 高墙红翠映紫禁

天一门前镏金麒麟

钦安殿后东北侧是一座人工叠山,背靠着高大的宫墙,这就是著名的堆秀山。堆秀山初建于明代,未兴建时其地原有明代建筑观花殿一座,万历十一年(1583),奉神宗朱翊钧之命拆去,于同年在其基础上改筑堆山,用太湖石叠高14米而成,山顶筑有亭子一座,名曰御景亭,亭平面方形四角攒尖夔金宝顶,自亭上可俯瞰宫苑,远眺紫禁城、景山、西苑尽在目中。叠石山脚正面中间有券洞门,洞门上额有一题名为“堆秀”的匾,使用满汉两种文字,门内有石洞,内为砖砌穹隆式石雕蟠龙藻井。“御景亭”和“堆秀”之名皆为明万历皇帝所赐,清代至今仍保留着明代的旧称。现存的匾额皆清代所制。东侧山脚石壁上还刻有乾隆皇帝所题的“云根”二字,以赞赏石山似层云叠起之美。堆秀山虽是叠砌垒垛的假山,但由匠师们精心设计和巧妙使用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太湖石,在比较狭小的地面上,拔地腾空而起,叠垒成一座怪石嶙峋、岩石陡峭的崇石峻岭,山上有些石块酷似鸡、狗、猪、猴、马、兔等十二生肖的动物形状,或卧或站,姿态各异,吸引人们去揣摩猜测,因而增添了观赏的趣味。

御花园 高墙红翠映紫禁

堆秀山

堆秀山是明清两代帝后重阳节登高之处,中秋节在这里祭月。照片中山顶上的亭子就是御景亭。

堆秀山东侧即为摛藻堂。摛藻堂依墙面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堂西墙辟有一小门,可通西耳房。堂前出廊,明间开门,次梢间为槛窗。室内放置书架,为宫中藏书之所。乾隆四十四年(1779)后,《四库全书荟要》曾贮藏于 此,供乾隆皇帝随时阅览。摛藻堂的匾额是乾隆皇帝题写的“摛藻抒华”四字,楹联为“庭绕芳毯铺生意;座有芸编结古欢”。西门外的楹联为“左右图书,静中涵道妙;春秋风月,佳处得天和”。西室内,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为“宿风”,楹联为“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园内有万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等名亭,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万春亭与千秋亭一东一西,都是方形重檐的亭子,上有伞状攒尖圆顶,四面出厦,构成十二角。浮碧亭、澄瑞亭两亭也是一东一西,均为方形,亭南伸出抱厦一座。造型奇特的它建在一座单孔石桥上,石桥下是一池碧水,水中有清雅的睡莲和游动的金鱼。

在园中坐东面西背靠宫墙还有一栋建筑,即绛雪轩。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三间,平面呈“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该轩室外的油饰彩绘别具一格,既不用灿烂耀目的金线彩画,也不施以鲜艳强烈的朱柱丹楹,而是一反常规,改用上下一色的斑竹纹油漆彩绘,门窗亦改用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梁、枋、柱、框像是包裹在青翠的绿竹中,整座建筑给人以朴实淡雅之感,从而也给花园的这一景点(东南角)创造出一股轻松雅致的气氛。

轩前的琉璃花坛颇为精致,坛内叠石为山,栽有牡丹等名贵花木。原来,轩前有海棠树5株,每当花瓣飘落时,宛若雪花片片缤纷而降,遂名绛雪轩。晚清时,慈禧命从河南移来太平花,代替了古海棠。太平花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有稀疏小齿,4枚白色花瓣,初夏开花,清香淡雅。花坛前竖立的一远古木质化石柱也十分珍奇,上刻乾隆帝御题诗句。

御花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花草树木的色调,去调和建筑物的色彩气氛。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园林环境在春、夏、秋、冬四季相应变化,从而完善了建筑的功能要求:有的供登高远眺,有的供赏花观景,有的供吟诗对句,有的供藏书阅览。御花园位于皇宫之内,由于基地范围有限,缺乏开阔的自然环境,因此多以植物、山石、建筑物的不同布局,寻求空间的变化,形成众多有个性的景点。尤其是植物的种植起了分隔空间的作用,建筑物隐蔽在花木葱茏之中,创造了安静典雅的气氛。

御花园的设计和建造,反映了古代园艺大师们对自然山水美的渴望和追求。他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在大自然中发现了美,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把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带到了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他们辛勤劳动建造起来的御花园,对于山石、树木、环境的不同处理,给人以自然协调的艺术效果。

御花园 高墙红翠映紫禁

千秋亭

亭平面呈方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形,施单昂五踩斗栱。圆攒尖顶,明称“一把伞”式,黄琉璃竹节瓦。宝顶是由彩色琉璃宝瓶承托镏金华盖组合成的。上圆下方的屋顶取仿“天圆地方”的古明堂形制。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两亭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可称是宫中亭子之最。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