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颐和园的前身为北京三山五园中的清漪园,后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此园,改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意。
颐和园全景
颐和园规模宏伟,景致丰富。其主要特色是山光水景,陆地集中在园的北部,以万寿山为主题营造景观;水景主要由昆明湖、堤岸和桥梁组成。
【颐和园的历史和概貌】
辽代以前,万寿山只是金水河畔的一座小山。金章宗把玉泉山水引到山脚下,形成湖泊,命名为金水池,小山也就被称为金山,并在其上修建了金水院行宫。元代,此山更名为瓮山。元世祖命郭守敬兴修漕运水利工程,将金水池进行扩大,先后易名为瓮山泊和大泊湖,俗称西湖或西海子。将扩建工程中挖出的泥土堆积在山上,使其变得高大,形成了今天的山水格局。
明孝宗时期,曾在瓮山上修建圆静寺。明武宗时期,在这里修建了山园行宫,总称好山园,俗名西湖景。清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为了征讨云南,操练水军,再度拓展大泊湖,并将其更名为昆明湖。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为庆祝其生母孝圣宪皇太后六十大寿,拆毁了圆静寺,改建大报恩延寿寺,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昆明湖、 万寿山合称清漪园,历时15年完成。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占北京,清漪园除个别建筑外,均被焚毁。在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对该园进行了复建,并更名为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再罹劫难。1901年,从西安回銮北京的慈禧太后马上着手修复颐和园。从1903年起,慈禧太后基本上长住在园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根据皇帝优待条件,颐和园划归为溥仪私产。1914年,颐和园首次售票开放。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196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94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环绕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可概括为三大区域: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垂帘听政。居住区以玉澜堂、乐寿堂、宜芸馆为主体,帝后生前在这里起居生活。游览区融山水、建筑、花木于一体,是当时的游憩之处。
【独具特色的宫廷区】
宫廷区在万寿山的东南向山脚下,是帝后的行宫,主要用于听政、宴饮和居住生活。东宫门为正门,门前以影壁、金水河、牌楼形成序列,向东的御道直通圆明园。宫廷区主要以仁寿殿、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德和园等几组建筑构成。仁寿殿坐西朝东,面阔七间,卷棚歇山灰瓦顶,与二宫门、大宫门构成东西轴线。这里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院落严整 方正,南北配殿将前院夹成长方形,突出了中轴线,气氛肃穆。由于是园林中的行宫,在空间布局上使用了不同于紫禁城的元素,如在前院轴线上放置的奇石——青芝岫——加强了轴线关系,又稍许破解了那种严肃气氛。
仁寿殿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
仁寿殿后则曲径通幽,直达玉澜堂四合院,待穿过略显封闭的院落之后,空间顿时开朗起来,湖光山色直扑人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构成的三组大型四合院,位于仁寿殿的西侧,分别是光绪皇帝、隆裕皇后和慈禧太后的起居处。这里既是通往长廊和万寿山的交通枢纽,又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湖光山色的所在。乐寿堂西北有小庭院——扬仁风,环境十分幽静,有假山,并在其上建有扇形的小榭,造型新奇别致。德和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戏楼,这座戏楼是为了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修建的,耗银160万两。楼三层,高21米,舞台宽17米,为重檐歇山顶。
乐寿堂
德和园戏楼
长廊
【长廊与万寿山】
湖岸建筑是连接宫廷区和万寿山以及昆明湖的纽带,主要建筑为长廊。颐和园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呈东西走向,向两边延伸。长廊随着湖岸自然伸展,或曲或直。梁枋上施以苏式彩画,题材多样,从花鸟静物、人物典故乃至神话传说,共计14000余幅,与园林景色交相辉映,引人入胜。出长廊西端,可至清晏舫,俗称大石舫。
万寿山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景区。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
佛香阁
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 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
站在万寿山上俯瞰昆明湖,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浩渺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十七孔桥宛若飞虹,跨向绿水之中。一线西堤纵贯南北,六桥婀娜、景色天成。宫阙巍峨、山水辉映,更以西山、玉泉群峰为借景。其构思巧妙、建筑之精,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
苏州街
排云殿
排云殿,重檐正脊歇山顶,饰黄色琉璃瓦。大殿建于原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基址之上,专供慈禧庆寿使用。殿名源于晋代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寓意此处为仙人居所、长生不老之地。现殿内陈设为慈禧万寿庆典时原状。
【园中之园谐趣园】
谐趣园位于万寿山东麓,是园中之园,更是北方园林中最出色的精品之一。它的前身是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的惠 山园,仿照无锡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改名为谐趣园。咸丰十年(1860),谐趣园和清漪园一同被英法侵略军烧毁。现存建筑是慈禧太后复建的产物。
谐趣园以水面为中心,背靠青山,建筑物沿水面周围布置。入口在西南方向,与引静亭、知春亭为一组;南面是洗秋亭和饮绿亭,东面是澹碧堂、知春堂和小有天圆亭;北面为兰亭、湛清轩和涵远堂;西北部是瞩新楼、澄爽斋。建筑之间由游廊环绕接连,构成多组庭院空间,各成趣味。
谐趣园山色葱郁,水池晶莹,廊环轩抱,溪涧盘曲。建筑空间大小穿插,轴线严谨,有开有合,有明有暗。环形的游赏路线将不同的空间有节奏、有秩序地串联起来,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把人工美融入了自然美,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谐趣园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
十七孔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