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香山静宜园 西山晴雪满香炉

香山静宜园是一处天然的大型山地皇家园林,其理水因借山势俊秀、峦岫多变、谷壑幽深而独具幽旷空灵胜境之感,从而再现了林泉景观,尽显自然山林之趣味。在其理水中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蕴含着古圣先贤智仁山水、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修身若水、厚德载物的思想,营造了“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智水仁山,澡身浴德”的意境,宛自天开地,表现出真山真水的自然美,创造园林听泉、赏景、观瀑、鱼乐、流觞、濯足、濯缨、舟趣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香山静宜园 西山晴雪满香炉

香山秋色

秋季的香山以深秋的黄栌红叶而闻名。在香山有10万株黄栌树,香山因而成为最佳的红叶观赏地。

【香山的历史变迁】

西山一带,香山独具翠色,掩蔽在群峰之中。香山主峰“玉乳峰”,又叫香炉峰(俗称鬼见愁),因有两块巨石如香炉“时嘘云雾”而得名。它与万寿山、玉泉山,合称三山。

大约自辽代开始,香山成为帝王贵族构筑寺庙、行宫的胜地。金世宗在香山营建行宫及佛舍,大定二十六年(1186),建成大永安寺,也称甘露寺。金章宗时,经常在此巡游打猎,又营建了会景楼等。其时,金章宗梦得二泉,掘而出水,特名“梦感泉”。元世祖也不止一次到香山永安寺。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还拨钱维修。明代也曾拓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兴建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大兴土木,在行宫基础上开始扩建。第二年春,工程结束,共成二十八景——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岩室、霞标磴、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晞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玉华岫、森玉笏、隔云钟。园外筑成围墙。根据周敦颐“静是世 界根本”一说,乾隆把这里定名为“静宜园”。因为龙门有香山,白居易曾作为自己的号。于是这里也以山名为寺名,改永安寺为香山寺。

但是到了清末,这里和圆明园、颐和园同受劫难,连续遭到英法侵略军和八国联军的劫掠和焚毁。民国以来,军阀、官僚将这里辟为休养之地,建造了玉华山庄、芙蓉馆等别墅山馆,但香山整体已经残破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辟为香山公园,经过逐步的整理和修建,开辟了香炉峰、静翠湖、望峰亭、松林小区、西山晴雪、森玉笏、朝阳洞、璎珞岩、昭庙、碧云寺、水泉院等景点,并在静宜园正门重建了两个抱厦和牌楼,2002年复建了勤政殿,恢复了历史原貌。

香山静宜园 西山晴雪满香炉

昭庙琉璃塔

【泉溪清流绕香山】

香山公园有南北两个水系。梦感泉、玉乳泉、玉华泉和双清湖、静翠湖、玉乳池、知乐濠、半月池及其相互串通的蜿蜒清溪均属于香山南水系,诸泉称香山南泉;而见心泉、眼镜湖及其相互连接的溪流属于香山北水系,其泉称香山北泉。双清别墅是香山28景之一。这所秀丽的庭院坐落在红叶林山蟾蜍峰北麓的平台上,南面青山环抱,四周松柏葱郁。院内有一小湖,东西长25米,南北宽20米,形似两个对称的大半回对接,北岸六角亭悬伸湖中,造型十分别致。湖西岸开阔平坦,林荫茂密,高大的白果树挺立其间,林中置有青石桌凳,供游人歇脚进餐。西面以雄伟的峭壁作屏障,其上诸多文人墨刻,乾隆御笔“双清”二字尤为显著,旁侧还刻有“乾隆”方印。其上高峰处的巨岩,酷似蟾蜍,据说乾隆仰望,指曰“蟾蜍峰”,大概这就是该峰名的由来,俗称“蛤蟆峰”。这里湖水如镜,清澈见底,白莲满池,金鱼成群,大者尺余,是香山观鱼最佳处之一,可惜今日已不见踪影。

进香山公园北门前行,便见拱桥下有一明湖,面积约300平方米,拱桥也把湖分为两半,景色秀丽而壮观。原来,此为两湖,湖水清澈,颇似一副明亮的眼镜而得名。后来,经疏浚加工,两湖合一,汇为这一完整大湖。临湖西面是一人工峭壁飞瀑,称大水帘洞,眼镜湖的水由此补给,而大水帘洞的水又是从见心泉蜿蜒引来。

【峭壁深林藏古寺】

香山附近,幢刹交望,铃铎梵具之声此起彼伏,悠悠不绝。周围有卧佛寺、法海寺、弘教寺、华严寺、慈恩寺、觉生寺,静宜园还保存下来清代的昭庙。

乾隆四十五年(1780),西藏班禅六世京祝釐,在静宜园建昭庙。昭庙名宗镜大昭之庙,址在乾隆朝静宜园、鹿园,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四十五年九月落成,当月十九日,班禅大师莅临开光,并在此连做三日法会。一如其停驻热河须弥福寿之庙,遂有“行宫”之名与之南北呼应。咸丰庚申,英法联军劫掠三山,庙中一应陈设悉数掠去,木构建筑大部被焚,至清末仅存琉璃牌坊、白红二台、清净法智、御碑、琉璃塔。

西山佛寺众多,但只有碧云寺气势 最为恢宏。碧云寺位于香山东麓,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元丞相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吉舍宅为寺,初名碧云庵,后改称碧云寺。明、清扩建和重修。寺院建筑坐西朝东,分为中路主要佛殿建筑区、南路罗汉堂建筑区和北路行宫建筑区三大部分。碧云寺是一座具有汉藏建筑风格、融寺院建筑和园林建筑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其中路前部为传统官式木构建筑,后部以一座藏式金刚宝座塔建筑为主,南路以一座融传统官式和藏式于一体的罗汉堂建筑为主体。在北京地区,融汉藏建筑风格的寺院,主要为藏传佛教寺院。而像碧云寺作为汉传佛教寺院,如此大规模使用藏传佛教建筑单体和建筑元素的则极为少见,它是汉传佛教建筑受藏传佛教影响的一个实例。碧云寺中路和南路为佛教活动场所,体现了寺院特色,建筑布局上主要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方法。而北路为皇家行宫建筑,布局体现了行宫和园林建筑的特色。

香山静宜园的营造灵活地运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手法,通过林泉理水、园林建筑、花木栽植营造了因借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园林景观环境,同时借助听觉、味觉、视觉以及利用时令、气候的变化赋予园林更多的意外意、象外象、情外情的意境之美,使原生态自然山林更具深邃藏幽之趣味,俨然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画卷,其情趣令人心醉!

香山静宜园 西山晴雪满香炉

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香山旁的碧云寺内,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古塔采用汉白玉建成,宽大的塔座之上建有五座方形密檐塔和两座覆钵塔,塔顶方亭四隅各建有一座小型覆钵塔,五座方形密檐塔均为十三层,中间主塔高大,四角小塔略矮。塔上遍布佛像、龙凤、云纹、狮象等浮雕,并有乾隆御书“灯在菩提”。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