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戒台寺 天下第一戒坛

戒台寺,又名戒坛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马鞍山山麓,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名聚慧寺。以戒行闻名的智周禅师,便是戒台寺的开山祖师。辽代法均和尚重建该寺,并肇建了一座菩萨戒坛,使得戒台寺名声大振。明正统七年(1442),明英宗将修葺一新的寺院更名为万寿禅寺。寺虽易名,但人们还是将其称为戒台寺。清代诸帝对戒台寺多有修缮和扩建。该寺所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

戒台寺 天下第一戒坛

戒坛院山门殿

山门殿为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式建筑,明代称为“优波离殿”,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被称为“持戒第一”的优波离。清代改称“明王殿”,供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

戒台寺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主要建筑沿东西向两条轴线修建而成。南侧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千佛阁(遗址)、洗心殿、观音殿和牡丹院;北侧轴线的主要建筑就是戒台院。

久负盛名的戒台坐落在戒台寺的戒殿之中。戒殿是戒台寺的重要建筑,也称选佛场,它高20余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呈正方形,为重檐盝顶与四角攒尖顶相结合的木结构建筑。号称天下第一坛的大戒台为三层汉白玉石台,高约3.5米,平面呈正方形,每层都有须弥座,三层合起来象征佛教圣地须弥山。各层须弥座的四面均凿有龛洞,总计113个,龛中各置一戒神像。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戒台四周原供有“戒神数百”,其中“高三尺者二十四,胄弁戎服,或器械具”,这24尊戒神高约1米,身披盔甲,有的手持器械;尚有“高以尺者甚众,妖鬼男女环焉,其部也”,即高约一尺的戒神更多,还率有妖鬼部众。现戒台四周的戒神,均系著名艺人“泥人张”新塑。戒台顶上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像高约2米,下为高约3米的莲花座;原像于1973年移至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今像为新近所塑。戒台上原陈设“香木座十”,分别为“上三座:中,衣钵传幻·本坛和尚座;左,羯磨阿阇黎座;右,教授阿阇黎座。旁左三右四座,尊证阿阇黎座也”。阿阇黎为梵文音译,意为“轨范师”、“正行者”,指教授弟子、纠正弟子行为 之师,即汉文“导师”之意。《四分律行事钞》卷上有五种阿阇黎:一、出家阿阇黎(出家得度之际授十戒之师,亦称十戒阿阇黎);二、受戒阿阇黎(受具足戒之际做羯磨之师,亦称羯磨阿阇黎);三、教授阿阇黎(受具足戒之时教授威仪之师,亦称威仪阿阇黎);四、授经阿阇黎(教读经之师);五、依止阿阇黎(同起居,而从受教之师)。显然,那十把沉香木座椅是传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

戒台右前方立有一面大鼓,左前方悬有一口明景泰年间铸造的大钟,左钟右鼓是传戒时的乐器。不难想见当时庄严隆重的传戒场面:时值夜半,三星高悬,大殿里“异灯异香,颁自内府”,高高的戒台上,端坐着十位高僧,数百僧众肃立在戒台四周,随着悠悠的钟声和有节奏的鼓点,齐声诵念佛经……令人遗憾的是,如幻大师等高僧当年坐过的沉香木椅已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丢失,现取而代之的是20世纪80年代重修戒台寺时仿制的。所幸铜钟尚在,其为景泰年间传世有限的遗物之一。戒殿后面的大悲殿及左右庑的罗汉堂中,原有清乾隆年间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可惜均未能保存下来。

戒台寺 天下第一戒坛

戒坛大殿

戒台寺 天下第一戒坛

与殿内戒台(下)

戒台大殿是戒台寺的标志,也是寺内最为主要的建筑。大殿正门上方高悬漆金大匾,上书“选佛场”三个大字,为袁世凯手书。殿内的天花板为金漆彩绘,殿顶正中部分是一个“斗八藻井”。藻井内纵深分为上圆下方两个部分。井口内壁雕有许多小天阁,每阁内都雕有佛龛,龛内则供有金装小佛,宝相庄严。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