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区,为北京地区最大的喇嘛庙。此地明代为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为皇四子胤禛的雍亲王府邸。胤禛即位后,将这里改为行宫,赐名雍和宫。清乾隆即位后,将雍和宫屋顶改为黄瓦,曾用于停放雍正梓宫。乾隆九年(1744),改为藏传佛教寺庙。
房山石经创始于隋唐高僧静琬。静琬(?~639),是北齐名僧慧思的弟子。慧思鉴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产生的严重后果,为了防止佛法在今后大规模的灾难中遭到毁灭,有意刻石藏经,却始终未能实现夙愿。静琬秉承师意,立下宏志,决定将镌刻石经的重任付诸行动。隋大业年间(605~617),他来到涿州白带山,开始开凿石室,刻造石经。此事一开始就...
戒台寺,又名戒坛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马鞍山山麓,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名聚慧寺。以戒行闻名的智周禅师,便是戒台寺的开山祖师。辽代法均和尚重建该寺,并肇建了一座菩萨戒坛,使得戒台寺名声大振。明正统七年(1442),明英宗将修葺一新的寺院更名为万寿禅寺。寺虽易名,但人们还是将其称为戒台寺。清代诸帝对戒台寺多有修缮和扩建。该寺所存建筑...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是北京城内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也是中国珍藏佛经最多、版本最珍贵的寺院之一,又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中国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培养僧才的中心之一。
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原为太监王振的家庙。王振为明英宗的幸臣,也是“土木堡之变”的祸魁。明代时这座王振的家庙被赐名为“报恩智化寺”,一度曾祠祀王振。清乾隆年间始毁王振祠,纯为佛寺。目前在寺内所看到的那两座无字碑,实际上就是这一场历史变化的见证。当年,这两座碑原有碑文,即《敕赐智化寺之记》和《敕建智化禅寺振恩碑》,是...
据《北平庙宇通检》载:白云观系唐天长观故墟。金正隆五年(1160)北方契丹族南侵,天长观遭兵火,焚烧殆尽。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敕命重修,命户部尚书张仲愈督办,历时四载,其规模比以前更加宏大,主要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工程于大定十四年(1704)三月落成,观内举行三昼夜的盛大道场。金世宗与太子亲临观礼,并请著名道士阎德源任住持,开坛说戒,道教...
牛街礼拜寺是历史悠久的清真古寺,始建于辽统和十四年(996),建寺初称“清真寺”,明成化十年(1476),明宪宗赐名为“礼拜寺”,因其坐落于北京古老的牛街,故称为“牛街礼拜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街礼拜寺...
回顾南堂的历史,要从天主教传入中国开始。万历十年(1582)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澳门,1584年获准与罗明坚神甫入居广东肇庆,由此开始进中国内地传教。之后不久利玛窦认识到,要“尽一切努力在北京开辟一个居留点”。基于这种认识,1598年9月,利玛窦第一次到达北京。利玛窦在北京停留了一个月,无法觐见万历皇帝,被迫南返。直到1601年1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