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产生于人口流动的需求。明代,客居京城的各省同乡以捐赠或集资购买宅院的方式在京城设立会馆,以解决本籍人进京的食宿问题。到清代中期以后,全国各省在京几乎都有了会馆,并有省级、州府级和县级之分。每个省的省级会馆一般只有一个,规模较大,之下有若干州府级会馆和更多的县级会馆。以籍贯划分的会馆又因服务于“士”、“商”两个不同的阶层分为士人会馆和商人会馆,商人会馆到后期出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而以行业区分的行会会馆。
【会馆与北京城】
北京的会馆出现于明代,清代中后期和民国是其发展的高峰时期,民国后期的会馆发展到有400所之多。这些会馆集中分布于北京城的南部,即原来的崇文和宣武两区,这种分布有其背景原因。其一,清王朝定鼎北京5年后,实行了“满汉分城居住”的政策,明令内城的汉人迁往外城,内城中只允许旗人居住,并禁止在内城开设戏院、茶馆和旅舍等城市服务设施。其二,明清时期的进京路线有水路和旱路两条,旱路经卢沟桥从外城的西门广安门进城;水路在通州上岸,在崇文门外集散。以上原因造成了前三门地区,即宣武门、前门和崇文门外与内城联系便捷的区域成为会馆的集中分布区。
清代以至民国的北京南城是一个五方杂处、热闹非凡的区域。全国各地进京的人员、货物,都在这里集散。这里不但汇集了全国的人才精英,也汇集了全国的物产精华,更汇集了种种地方文化,会馆便是这些地方输出的中转站和大本营。由于内城禁设公众聚集空间的法令,全北京城的商业和娱乐业也在南城浓缩,三教九流都聚集于此。
南城繁华的商业区北起大清门前棋盘街,南达珠市口,东抵长巷二条,西尽煤市街。酒楼、戏院、茶馆等各种娱乐场所分布其间;琉璃厂书市从康熙年间形成规模,逐渐发展成为繁华的文化市场,“凡古董、书籍、字画、碑帖、南纸各肆,皆群集于是,几无他物焉”;天桥是清代京城最著名的游乐场所,汇集了说唱、杂耍、特色饮食等多种活动;宣武门外地区是士人的集中居住区,而崇文门外地区自明代以来就是富商居住区。这一时期,京剧受到几代皇帝的喜爱,很快成为京城中最为普遍的娱乐形式,戏楼成为大型的省级会馆中必需的设置。清末时,有戏楼戏台的会馆共有17个,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阳平会馆和正乙祠的戏楼并称为京城 的“四大戏楼”。当时民间的习俗是遇有婚丧嫁娶祝寿等,就到会馆包一天场子,所有的仪式、拜会、吃饭、看戏都是在会馆中完成。
【湖广会馆】
北京前门外,珠市口往西一千米叫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南角一组清代建筑群引人驻足,这就是历经200多年沧桑的湖广会馆大戏楼。
湖广会馆的原址为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府邸。清康熙年间,刑部尚书徐乾学将这里扩建为私家花园——惮园。康熙末年,则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的居所。乾隆时期,大学士纪晓岚曾居住于此。到了嘉庆时期,此地归汉阳叶氏所有。嘉庆二十年(1807),叶氏捐献房产,由官商集资建成会馆。此后曾做大规模的改建扩建,最终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坐西朝东,门楼豪华气派。进门南拐顺游廊进入大戏楼,戏台突出,坐南朝北,后幕正中上悬“霓裳同咏”篆书匾;台口方柱一副对联“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若洞庭云梦;康督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台下西侧是文武场,台前戏池摆列数十张八仙桌,三面廊下靠墙排桌一列。楼上三面官厢(今称包厢),每厢可容五六人。桌上时令干鲜果品、香茗杯盏。边品茶边听戏,身临其境体验老北京的休闲,欣赏回味京剧无穷的魅力,与其说是一种娱乐,不如说是一种地道的京味文化。戏楼北是一小院落,游廊一周,二层小楼,楼下是乡贤祠,是祭祀乡贤的场所,楼上是文昌阁,是谈文论诗的地方,现在辟为戏曲博物馆。丰富的实物、照片讲述了京剧的发展史和早年艺术家的风貌。
湖广会馆对中国革命有过重要贡献,经历了200年的风风雨雨,仍保护完好。今天的湖广会馆修整如初,尤其是大戏楼,每天吸引不少中外宾客和戏迷票友。这里是普及传承京剧的舞台,更是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北京的重要窗口,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湖广会馆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