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形成于北京的中国“国粹”,博大精深,美轮美奂,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戏、国剧等称谓,西方人则把京剧翻译为Pe king O pe ra(北京的歌剧)。
清·沈蓉圃·同光十三绝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一幅中国工笔重彩肖像画,画家以写实手法,选择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大名鼎鼎的13位京剧演员。对照文献史料,这13位演员自左至右是:郝兰田(老旦)、张胜奎(老生)、梅巧玲(旦角)、刘赶三(丑角)、余紫云(旦角)、程长庚(老生)、徐小香(小生)、时小福(旦角)、杨鸣玉(丑角)、卢胜奎(老生)、朱莲芬(旦角)、谭鑫培(老生)、杨月楼(老生)。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京剧孕育于清中叶。当时宫廷和民间盛行的是由元代流传下来的杂剧和明代产生的传奇,主要用高腔、昆曲演唱,统称“雅部”。由于杂剧和传奇比较艰深,不够通俗,逐渐衰落,而被统称为“花部”的民间戏曲而取代,这个过程被称为“花雅之争”。
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高宗八旬寿诞,兴起于安徽一带并活跃于扬州、苏州的徽班纷纷进京参加祝寿庆典。率先进入北京的是由高朗亭率领的三庆班,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等戏班进京,通常称为“四大徽班”。徽班进京之后,很快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当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因而在北京站稳了脚跟。
就在徽班进京之际,米应先(米喜子)、余三胜等大批汉调演员也陆续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演出。徽班艺人主要唱二黄调,而汉调艺人则主要演唱西皮调,两者相互交流融合,道光年间形成西皮、二黄两种腔调合奏的皮黄,即京剧。
早期京剧的代表人物为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被称为“前三杰”(又称“老生三鼎甲”)。经过咸丰、同治几十年的锤炼,至光绪年间基本成熟。科班丛出,戏班林立,行当齐全,人才济济,戏馆星罗棋布,演唱十分兴盛。涌现出了以“后三杰”——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为代表的演员。尤其是谭鑫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进一步确立了以京、汉语音为主体的湖光韵、中州调语音系统,更新丰富了老生行当的唱腔,开创了“谭派艺术”,成为“伶界大 王”。此外还涌现出了如小生徐小香,武生杨月楼,丑行杨鸣玉、刘赶三,旦角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等一批著名演员。
咸丰年间,京剧从民间进入宫廷,许多民间名伶被召进宫中任教习或演戏,称为“内廷供奉”。京剧成为宫廷和民间的主要剧种,并很快流播到天津、山东、上海、东北等地。
进入20世纪,京剧走向鼎盛,舞台上异彩纷呈,繁花似锦,群芳争妍,万紫千红。一大批风格迥异、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涌现出来,令人目不暇接。仅生旦两行的艺术流派多达十几个,出现了以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前、后四大须生(前四大须生为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后四大须生为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为代表的20多位大师级的表演艺术家。
1919年,梅兰芳率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30年,梅兰芳又率领20多人组成的剧组赴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巨大成功。1934年,梅兰芳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曲界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京剧艺术坚持继承传统、革新的方向,更新舞台面貌,提高演出质量。老一代的艺术家焕发艺术青春,一代代新人崭露头角,茁壮成长。京剧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入挖掘、保护、继承、创新的新时期。
尚小云兄弟和子弟门生合影
前排左起詹世辅、尚富霞、尚长春、尚小云、毛世来。后排左起毛盛荣、张君秋、李世芳、袁世海、阎世善。
【京剧的艺术特色和流派】
京剧的艺术特色,就表演体系而言,可归为虚拟性、程式化和写意型这三个基本特征,它们是京剧之所以为京剧的本质规定性。虚拟性、程式化表演方法的删繁就简的特点,和传统艺术理论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原则密切相关。京剧的舞台调度不仅突破了西方古典剧的三一律,也突破了话剧以三堵墙来限定时空的规范,使得京剧舞台在时间和空间上取得了无限扩展的可能。由于使用虚拟性程式化手段,如挥鞭表示骑马,作手势表示开门关门,跑圆场则表示跋涉千山万水……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使京剧成为“以秒计算的”艺术。不仅在舞台调度上,京剧在其他方面如身段、唱腔、服饰等等上,也都是虚拟性程式化写意型的,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西方戏剧家评论京剧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戏剧摒弃了一切模仿手段。”这句话可说是要言不烦。
京剧不是不讲真实性。写实的可以表现真实性,写意的也同样可以表现真实性。写实写意仅仅是艺术手法不同,表现真实是一样的。真实有“形”的方面,也有“神”的方面;有物 质生活方面,也有精神生活方面。京剧表现真实性的取径,就是“以神传真”这四个字。中国艺术传统中,魏晋画论有神似之说,其中所说的“气韵生动”一语最能标明神似所追求的境界。此外,如“得意忘形”与“貌离神合”……这些说法都成为写意艺术的启蒙与根据,京剧中的以神传真往往体现在唱念做打所显示的情绪和气质上面,其中尤以唱占有主要地位。
随着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为满足市场和观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开始涌现出不同的风格流派。每个流派各自拥有独特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演出实践中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追捧。如老生行在继承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前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简约明快的余派、委婉俏丽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潇洒飘逸的马派、清新雅正的杨派和苍劲酣畅的麒派(周信芳)。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梅派庄重中和、雍容华贵;尚派飒爽矫健、刚劲有力;程派悲愤含蓄、幽咽婉转;程派活泼灵动、亲切温柔。净角演员在学习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等前辈的基础上,涌现出重唱功的金派铜锤(金少山)、以“架子花脸铜锤唱”为特点的郝派架子花脸(郝寿臣)和以表现人物精气神为特征的侯派架子花脸(候喜瑞)。丑角演员中则涌现出了以萧派文丑(萧长华),叶派武丑(叶盛章)。
梅兰芳在京剧《穆柯寨》中的穆桂英造型
穆桂英这一角色是京剧中典型的刀马旦,在表演上唱、念、做并重,虽也需要开打,但打斗场面不如武旦激烈,而是较重身段,强调人物威武稳重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