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商业街,一般是指历史悠久,体现城市民俗风情,为人们广泛喜爱、推崇的购物休闲街区。北京的传统商业街,以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展示着北京城市生活的历史记忆和民间风情,是浓烈地反映出京味文化的地方。
【传统商业街特点】
北京的传统商业街按照形成的年代划分,可分为古典商业街区和近代商业街区两大类,前者以鼓楼和大栅栏为代表,后者以王府井、西单为代表。北京传统商业街区的分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自金建中都以来,在“前朝后市”的格局下,形成了以檀州街为中心的商业区,檀州街的大体位置在今广安门内外大街左近。元大都时期,形成了钟鼓楼及其以西的斜街一带最大的商业中心,这里不仅是城市生活、生产资料的市场,还是都城市中心的国际贸易市场。此外,元大都还有两个主要的市场,即相当于今西四一带的羊角市和东四左 近的枢密院角市。明代迁都北京以后,在商业街区上,形成了今鼓楼、大栅栏以及东大市(东四)、西大市(西四)为代表的市场群。清代全盘承袭了明代的商业布局,同时隆福寺庙市、护国寺庙市、琉璃厂文化街市也全面发展起来。民国时期,商业街的典型代表就是前门、天桥、王府井、西单,各自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热点商业区。
北京传统商业街的分布,呈现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中轴突出,两翼对称。中轴突出的典型表现是在北京的中轴线上,紫禁城北面有“朝后市”的鼓楼大街,南有“国门前市”的前门大栅栏以及再往南的天桥市场;两翼对称则是以中轴线为基准,东四与西四对称,也就是今天的东单与西单的对称。第二,城门热点,东南最著。城门热点是说北京几乎所有的城门左近,或城门内侧或城门外,总是商业热点区域。而东南最著则说明以内城九门中的东南三门商业街区最为突出,即前门、崇文门和朝阳门最具典型。第三,街市庙市,相牵相连。北京的集市,主要是街市和庙市两大类,街市和庙市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相互叠加在一起成为更繁荣的商业区。第四,公共空间,综合功能。北京的传统商业街作为商业热点街区,固 然是一个公共空间,但是在功能上,则是多向性的。它既是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的聚集地,又是文化娱乐业的聚集地,还是人们社会交际的场所,甚至是官方政治法律教化的场所。有的还与宗教场所紧密相连。总之,这些商业街就是城市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结点。
1955年的前门大街
照片拍摄于公私合营时期,前门大街上热闹的场景是当时公私合营后企业职工在庆祝。
现在的前门大街
【前门大栅栏】
大栅栏全长297米,南北宽约5米。就是这个狭窄的街巷,其在清末的全盛时期曾有店铺80余家,且家家都是名店老字号。这里有300多年历史的供奉皇家御药房同仁堂药店;有官靴店内联陞;有孟子后裔开办的绸缎庄瑞蚨祥;有天蕙斋鼻烟铺、豫丰烟铺;有张一元、东鸿记茶庄;有聚庆斋饽饽铺、厚德福饭庄;还有广德、三庆、庆乐、大观楼等戏园、电影院。同仁堂药店对面,门框胡同的小吃,则以民间吃食给大栅栏皇家气派、高档消费、上品名牌的“大雅”之气中添加着一种“大俗”。
大栅栏最为突出的特色有三个:一是独特的街区风貌。现今的前门大栅栏,依然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前 门大街显现着国门前的庄重典雅,廊坊头条至大栅栏保留着明初廊房的格局,鲜鱼口记录着前门外河道走向,钱币胡同保留着清末金融行业的形制和风貌,门框胡同用小吃继承着当年的大俗大雅……不同的形式,明显体现出传统与近代风格的交叉与融汇,以不同的特色展示着前门的悠久历史风情。
二是集商业、服务、娱乐业等于一身的多功能。这里曾有绸布店、皮货店、帽店、鞋店、绒线铺,有金店、珠宝首饰楼、烟铺、干鲜果品店,有中药店、西药店,有戏院、电影院、饭庄、小吃店、旅馆,甚至还有西餐冷饮店……从东走到西,只是一条297米长的街市,大栅栏就能把人从头到脚打扮起来,让你“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陞”,让你吃厚德福大菜品门框胡同小吃,饱尽口福,再让你听京戏、看电影大饱眼福,从物质到精神,使男女老少、高低贵贱,人人都如醍醐灌顶,谁也不会枉然来趟大栅栏。
三是老字号特有的“京味商文化”。这里的每一个老字号,都有许多经营的或管理上的故事、传说,特别是它们在商品的创制、质量及广告促销上的故事,以及为社会作出的“善事德行”,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以致形成了以大栅栏为代表的“京味商文化”源流。
前门大栅栏
大栅栏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曾经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1900年义和团曾将整条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旧繁华。大栅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1488)。当时,北京有“宵禁”,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
【琉璃厂】
被世人誉为“九市精华萃一衢”的琉璃厂文化街,坐落于北京和平门外南新华街,东西走向,长约一公里。琉璃厂文化街原名“海王村”,最早是辽代城郊的一个穷僻小村。元代定都北京后,开始在这里设窑烧制皇宫用的琉璃瓦,因此而得名。自清朝中叶起,琉璃厂逐渐热闹起来,每逢科举会试,文人雅士常常聚集在这里。于是,商人小贩开始在这里开铺设摊,当时以书铺为最,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次之。旧时还没有今日图书馆之说,所以文人所需的图书资料,只得来琉璃 厂寻找。外地来京应试的文人举子也常来这里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于是琉璃厂俨然成为京都的文化中心。到民国期间更是名人雅士消遣“寻宝”之地。鲁迅先生在京居住期间就曾四百余次光顾琉璃厂。因宣武门外多文人墨客居住,遂发展成文化集市,此后琉璃厂作为古书文物的交易场所,日益繁荣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
改革开放后,琉璃厂文化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处南新华街中段东西各500米(即东、西琉璃厂),改建面积为34000平方米,安置了54个老字号商店。其中有中外驰名的“荣宝斋”;我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有国家特许,全国独家经营超年代古旧文物的“悦雅堂”;经营历代和现代知名书画家作品及缂丝刺绣、团扇折扇的“宝古斋”、“墨缘阁”、“虹光阁”;经营金石锦瓷、景泰蓝制品及竹木牙雕等器物的“韵古斋”、“萃珍斋”;藏有历代碑刻拓本、拓片、不同时期的纸墨笔砚和名人篆刻的各种印章的“庆云堂”、“观复斋”等等,都在这里占有着重要的营业位置。
几百年的历史积淀,使“琉璃厂”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圈”的大概念,从而涵盖了更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除了极具收藏价值的中国古董、驰名中外的手 工艺制品、中国书画、古籍图书,以及木版水印、篆刻、装裱、内画等中国绝技名坊等物化的传统文化产品,已为世人所熟知外,还以它为依托形成了名人名居、会馆、庙宇相对集中的文化区域概念,并且由保留至今的大小、长短不一的胡同、斜街编织成京城目前最大的一个旧城四合院群落。
烟袋斜街(上)和琉璃厂(下)
【王府井】
王府井大街号称“北京第一商业街”,在这条仅有1000多米长的街道上你可以买到日用百货、服装鞋帽、珠宝钻石、金银首饰、五金电料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品极大地扩充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也使得这里成为北京商品进销量最大的商业街之一,进而为王府井赢得了“日进斗金”的称号。
王府井步行街从金鱼胡同到与长安街相界的南口,共有810米长,改造后的步行街宽敞平坦,原来空中密如蜘蛛网的电线已消失不见,路面上也没了马路牙的隔断,由红色花岗岩铺成的地面既干净整洁又显得古朴大气。
漫步在王府井商业步行街上,看着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欣赏着橱窗里各式各样的商品,感觉王府井既像一个古老的博物馆,收藏着中华老字号里的各色物品,又像是一个万花筒,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奇特的商品。
这里随处可见中华老字号的店铺,你可以在这条街上买到盛锡福、马聚源的帽子,可以买到瑞蚨祥的丝绸,也可以买到内联陞、步瀛斋的鞋,能见到戴月轩的湖笔徽墨,还能把玩到汲古阁的古玩玉器……
王府井商业街
西单文化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