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不但是我国商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2006年,中国商务部在《“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试行)中就把老字号定义为:“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其中列出的7条评定标准中,有三条与文化密切相关,如“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可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老字号为世公认的重要价值。
【老字号,城市的文化地标】
我们将京城的老字号称为北京的文化地标,理由在于:这些老字号以其独到的商品或服务及其经营管理所创造的品牌声誉,历数十年、百年甚至数百年相沿不替,已经并 正在创造着企业寿命的奇迹。
在互联网上查找“企业寿命”,看到如下的数据:美国《财富》杂志曾载文说,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至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日本《日经实业》的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
有数据表明,中国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2005年6月,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编写的第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正式面世。该报告称:据统计,全国每年新生千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能死亡10万多家。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企在10年内消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
根据2006年《中关村发展蓝皮书》中针对1009家中关村科技企业的调查,775家企业生存的年限均在5年以内,其中,0~2年的占26.3%,3~5年的占50.5%,中关村科技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7年。
本书所提及的北京老字号,随便哪一家,其寿数都在40年以上:六必居,最迟在明代嘉靖九年——已经有了,距今已有473年。天福号,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260多岁。月盛斋,清乾隆四十年(1775)正式开业,至今已有232年历史。天源酱园,清朝同治八年(1869),至今历史138年。正明斋,始建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至今133年。萃华楼饭庄,于1940年在王府井八面槽正式营业,67年历史。开始是个“锦馨豆汁儿店”,若按豆汁丁第三代1910年在花市火神庙前摆摊算起,是93年。其开店在蒜市口,是1958年,至今也49年了。
老字号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市场及社会影响有着特别的历史和文化的穿透力。
老北京的习俗中,腊月二十六,老礼儿割年肉,得“割”天福号的酱肉。都说三十晚上吃天福号的酱 肘子,寓示着肥猪拱门福到家——吉利。2007年春节,天福号的酱肘子一天就卖出了13吨左右。立春的时候,要吃春饼,称之为“咬春”,还是得有天福号。立秋“贴秋膘”,又是得有天福号的酱肉。
上述例子,已经告诉我们:老字号的商品及服务已经成为北京民俗文化的组成和内容。能把买卖做到这份儿上,可就绝非一般企业五载十年就能修行成的。
2006年文化部公布的首批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北京有13项,其中就有“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凡此三例,能看到京城文化的独有性、唯一性,因而,反映着北京城市的文化个性。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了这三家老字号的传统技艺项目外,还有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绒布唐绒布玩具制作工艺等。列为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字号就更多了。
同仁堂
【北京的商文化地标】
任何企业在位置的选择、建筑形制与结构上都是很下工夫的。
同仁堂在前门大栅栏街的位置,几乎就是那街的0.618——黄金分割点上,是老商街的黄金旋涡点——寸土寸金之地。当年它的老屋“改造”,曾经也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不少专家学者联名呼吁保护同仁堂老店建筑,因为那是北京古都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如果今天同仁堂能旧貌依然,同仁堂的企业形象会“更上一层楼”。
月盛斋在前门大街,其位置距前门箭楼,大体为80~100米。城门前,是人流量大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的行走速率往往较低,甚至会出现高停留率的地方,因而是老商街上的黄金宝地。月盛斋又位于前门大街路西,北京的季风气候,东南风、西北风,无冬历夏,都会把酱肉的飘香灌满前门大街及左邻右舍。飘香就是广告,飘香就是月盛斋。要是把月盛斋给挪了地界儿,不但不是月盛斋了,而且,前门还没了香味儿。没了香味儿的前门,就没了一个文化地标,就不是“前门”了。顺便提及,月盛斋于乾隆四十年,即1775年在户部街开业。当时的户部街上,有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等衙署,可谓官府大衙门鳞次栉比,居然能容得月盛斋一个酱肉铺侧身其间,而且还能历120余年,直到清朝灭亡。今天想来,确是很新鲜的“故事”。1950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月盛斋根据人民政府安排,从当时的前门内户部街迁到前门外五牌楼西侧原永增和银号的旧址,即现在的前门店。这是从其创立算起175年之后的事。也就是说,月盛斋在户部街曾历175年没挪过地界儿。
瑞蚨祥
内联陞
1900年一把大火殃及前门大街四千余商铺。今天的瑞蚨祥是那次火后重建的,至今也有100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一建筑至少有三大特点:正门宽敞,在廊房的狭街窄巷中,给人以豁然开朗的心境舒解,还能表达“不论穷富一样看待”的理念。正门的宽敞,于方便大流量顾客出入的同时,还能容得贵客车马,为“特别接待”备下了条件、规格;墙壁厚实,据说两扇大门一旦关闭,有隔火防水防盗的效能。 瑞蚨祥,连大门都多功能。
瑞蚨祥的店堂中间,有个天棚。它不仅解决了进深长的店堂的采光,还有通风置换空气的效用。这不能不说是其在商业建筑上的又一创造。早年间商业经营中,有个“明茶暗布”的说法。“明茶”,是说茶庄的店堂讲究高大豁亮,茶香散发得出来。所谓“暗布”,是说绸布店的店堂,光线要尽可能地接近自然光,便于顾客挑选布料的颜色、质地——老字号的“货真价实”和“童叟无欺”,原来还要有建筑结构和材料选用上的保证和支持。
店的后面,“文革”前还保留有当年修建的地下室。地下室冬暖夏凉,是待客和商业谈判的好地方。实际上,这地下室又于无形中拓展了瑞蚨祥建筑的功能,扩大了瑞蚨祥的营业面积。倘遇火灾,大门关闭,能延迟火烧进店堂的时间,员工们就能用一种特制的大口袋,将货品抢运到店后地下室。就是房子都烧没了,商品财物也会安然无恙。在拥挤狭窄的商业街区里防御灾害,瑞蚨祥有自己的“绝活”。
前门商业街区,老字号文化地标鳞次栉比,构成了一个北京商文化历史风情长卷。要是没有这些老字号文化地标,或者少了这些老字号文化地标,就没了北京的“大前门”、“老前门”。前门的名气,是老字号们创出来的。它们是主角,是主人。
全聚德
中华著名老字号——“全聚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全聚德人的创业拼搏获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我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