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乡音乡韵
在重庆市三峡库区,有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70%以上的人都是土家族,这里就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这里,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也有一个个风光秀丽的自然景点,还有最朴实的土家族风情,以及那历史悠久、充满乡味的“啰儿调”。
在重庆市三峡库区,有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70%以上的人都是土家族,这里就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这里,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也有一个个风光秀丽的自然景点,还有最朴实的土家族风情,以及那历史悠久、充满乡味的“啰儿调”。
说到啰儿调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可是一唱起歌谣《太阳出来喜洋洋》:“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啰儿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上山冈(啰儿),……(嘿)!”大家肯定会熟悉。这便是石柱县土家族啰儿调的代表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唱出了土家族人民原汁原味的生活,跟《茉莉花》、《辣妹子》一样成为全国范围内传唱的民歌。当然全国人民了解啰儿调也是从这首歌开始的。
2011年12月30日,在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选拔赛上,来自石柱的刘长顺、刘长珍兄妹正在表演土家族啰儿调。
2011年12月30日,在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选拔赛上,来自石柱的刘长顺、刘长珍兄妹正在表演土家族啰儿调。
啰儿调其实是土家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尤为喜爱的一种山歌样式,与唐朝时期的竹枝词有相似之处,其历史也有1000多年。鉴于啰儿调的悠久历史和重要价值,2006年国务院将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当地人的话说,啰儿调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百姓的劳动、生活、情感等都可以通过它十分形象地表达出来。啰儿调完全诞生于生活,一个人可以唱,两个人乃至多个人也可以唱,《街上妹子下乡来》就是一首典型的对唱歌曲。
啰儿调的旋律基本上都是十分简洁的,每首曲子的音域皆在八度之内,少有装饰的唱腔,演唱起来行云流水,富有乡 韵乡音,而且相对简单易掌握。调式上多是徵、羽、商,音韵上也是淳朴自然,歌唱时多用“啰儿”、“啰儿啰”、“啰”等习惯性方言衬词,恰恰与本地方言的四声声调吻合。啰儿调中既有传统曲目,也会有现场发挥、即兴演唱。歌词的句式一般以七字为主,现场发挥者居多,当地人会毫不避讳地歌唱起来,以表现当下的真情实感。有些歌曲虽然曲调一样,但是因为演唱者不同、歌词不同,味道也不尽相同;有些歌词相对直白,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劳动、民情、信仰等内容都表达了出来。放牛时可以唱,做饭时可以唱,劈柴时可以唱,插秧时依然可以唱,只要人想唱,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啰儿调”诞生。可以说,啰儿调形象地反映出土家人的乐观、豁达、睿智与幽默。
不过,啰儿调的传承一直是一个大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柱县境内尚有300多位能唱的“歌者”,如今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普遍,这里演唱啰儿调的人越来越少,只有70多人可以演唱;而且他们大多居住在偏远山区,年龄也普遍较高,啰儿调的传统曲目面临着式微的危机。好在政府保护及时,《太阳出来喜洋洋》在2004年被定为该县县歌;2005年,政府部门还组织出版了《石柱民间音乐集》,安排专业小组进行啰儿调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还把啰儿调的相关知识编入本地的教学教材之中,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本地民族文化的价值观。
2011年10月10日,在重庆人民广场举行的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上,艺术家们合唱土家族啰儿调的代表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2011年10月10日,在重庆人民广场举行的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上,艺术家们合唱土家族啰儿调的代表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