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族而居的人文古镇
未到三水大旗头村,已看到古村容颜,村子离公路咫尺之遥,成片的屋舍倒映在村前池塘,绿树成荫,悠闲恬淡的岭南水乡景象已呈现在眼前……
未到三水大旗头村,已看到古村容颜,村子离公路咫尺之遥,成片的屋舍倒映在村前池塘,绿树成荫,悠闲恬淡的岭南水乡景象已呈现在眼前……
【超越时代的建筑规划】
坐落于佛山市三水区西南镇东北的大旗头古村,也称郑村,相传由慈禧拨款,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随意走入一户人家,迎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头顶张扬肃穆的官帽屋顶不同,郑村的民舍,显得通俗而实用。屋舍结构布局大都相同:院落坐东向西,东面三间屋,以木质屏风分隔成前堂与卧室,四面中间有一小天井,南北两侧各有厨房及门廊。
每间屋舍面积并不大,因为要防盗,所以古村传统民舍并不通透。从靠近巷道的一侧门房退出,不远处有一个形状酷似钱币的洞眼——金钱眼。金钱眼彰显富贵的含义,还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它是郑村排水体系的一部分。大 旗头古村在修建之初便使用暗渠泄流,巷道皆以石条铺设,方便清理下水道。
“洗笔池”位于村前,相传郑绍忠目不识丁,所以,他希望后人能通过读书做官,因此,就在村前修建了“洗笔池”。同时,还修建了一座文塔,文塔为笔形,与塔下一大一小两块方石、村前的草坪广场,组成了明显的拥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人文景观。这是郑氏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
当然,洗笔池不仅有象征意义,还担任着集纳村中雨水的重要角色。村中房屋坐东向西,地基微斜,一旦下雨,雨水自屋檐落入巷道,通过“金钱眼”自高到低的渗井流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村前的“洗笔池”里。有如此科学美观的排水系统,所以,百余年来,即使在洪涝暴雨时节,大旗头村也从未发生过积水浸村事件。
此外,头顶官帽样屋墙,又称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也是人们常称为的“鳌鱼墙”,是珠江三角洲民居建筑的独特造型。官帽两耳是厚厚的麻条石墙,可起到隔火的作用。“鳌鱼墙”后引申为“独占鳌头”之意,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能采用,后来在珠三角民居中被广泛采纳,远看墙体高耸严整,肃穆庄严。
【建筑设计不输现代】
除了防水和防火,古村的防盗、防风与防漏的设计,都异常精妙。
村内遍布机关,防盗设施十分完善。整个村落墙体厚达半米多,里外两层皆为青砖,中间夹有高达30多厘米的石板,坚不可摧。即使其中一间民宅失火,却不会波及邻里,而失火屋宇除房顶烧毁外,其余主体结构仍安然无恙。
所有的屋宇都设有两层屋檐,整个村被分为四条直巷,每一条巷口都曾设有铁闸,当所有直巷的铁闸同时落下时,整个村庄就如同一座堡垒。但巷间却四通八达,众多楼宇以天桥相通,如果不熟悉者进入,顿时有闯入迷宫之感。郑村的巷道设计与抗战时期我国著名的“地道战”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旗头村的建筑,充分展示了郑氏卓越的军事才能:建筑群落以御敌防卫为根本思想,加强对核心部分——郑绍忠及其直系子孙居所的防卫。全村既体现军营规制的形式美,又体现出村落防卫的实用功能。
据说,古村建好之后,郑绍忠曾给后人立下规矩:住进大屋的人,不得随意改建房子,10年内出售也得卖给本村郑姓的人,这也是大旗头古村能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村口有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榕树,虽经历百年风雨,依然繁密茂盛。当月圆之夜,一轮明月仿佛挂在树梢,树影婆娑,月光皎洁,充满了静谧的诗情画意,这就是“古榕挂月”的美景。现在的大榕树俨然是村人一个小型的休闲俱乐部,炎热夏季,老人聚在榕树下,或下棋,或玩牌,或读报,闲适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