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红崖天书

古趣盎然,扑朔迷离

在贵州腹地有一处神秘的景观,它是一处山崖上的古怪符号,却好像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它就是红崖天书。在经历数百年的岁月侵蚀后,红崖天书依然如初,这种神秘更是引起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

在贵州腹地有一处神秘的景观,它是一处山崖上的古怪符号,却好像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它就是红崖天书。在经历数百年的岁月侵蚀后,红崖天书依然如初,这种神秘更是引起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

红崖天书

【扑朔迷离的天书】

红崖天书,原名“红岩碑”,又称“红岩石”,位于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15千米的晒甲山上。最早关于红崖天书的记载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前后,在《贵州图经新志》载:“红岩山,在永宁州西北八十里。近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钟鼓声,或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疠。世传以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清道光《永宁州志》载:“晒甲山即红岩后一山也,崔巍百丈……俗传武侯南征晒甲于此。”当然,关于红崖天书的记载远不止于此。

红崖天书高约3米,宽约100米,气势恢宏,远远望去岩上红光如火,在万山丛绿映衬下极为醒目。在这壁红崖北面的一隅,数十平方米的峭崖上,有若干形如钟鼎古榴的符号,其布局蹊跷,风格古拙,使人顿感古趣盎然,仿佛时空坠入了远古的过去。

红崖天书其字如画,字画混体,小者如升,大者如斗,非镌非刻,似篆似隶。天书字体古朴,结构奇特,排列看似杂乱无章,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意蕴包含其中,仿佛上古大家谋章布局一般,大有“上侪禹碑,下陋秦石”之势。

红崖天书虽仅有数十字,但从明代弘治年间被人发现至今,一直都有众多学者研究,看法却是五花八门,难以统一和肯定。但人们可否从这些研究资料中,窥探出红崖天书所蕴含的一些道理呢?

在历代学者的研究考订中,红崖天书却显得越发神秘。有研究者认为,红崖天书的神秘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秘鲁纳斯卡地画相媲美。

【无法破译的绝世之谜】

从红崖天书被发现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500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在研究考订,虽有不少破译之说,但真正具有说服力、能得到众多学者认可的说法却一直没有出现。

最早破译红崖天书的是明代的邵元善,他曾有《咏红岩》诗:“红岩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丈。参差时作鼎钟形,腾踯或成飞走象。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 谱浑疑尚诅盟。”他认为红崖天书是“诸葛与夷人诅盟的图谱”,这是对红崖天书的第一次破译。从此开始,历代学者专家对红崖天书兴趣大增,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清末,民间兴起了一股猎奇之风。红崖天书因此受到广泛关注,不少文人墨客来此临摹天书以备研究。道光年间,日本领事得丸作藏和当时日本著名的旅行家鸟居龙曾来晒甲山观摩天书,并把摹本带回国展览,并引起强烈回响。此外,法国学者雷相如和费南海尔也来此观摩。

1991年11月,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对外发布了他的观点。他认为,红崖天书是建文帝逃到贵州用变体文字所写的讨伐朱棣的檄文。他破译的天书具体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做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凰(御制)。”据史料记载,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确实逃往贵州避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国恩破译说的可信度。

1995年3月18日,贵州安顺地区曾对外宣布:“悬赏百万元,破译红岩碑。无论哪省哪国人士,只要能全文翻译红岩碑,并获得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就将获得安顺地区行署的百万奖励。”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众多学者专家纷纷加入破译行列。

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一种说法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红崖天书好像成了一个无解之谜,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专家投身于其中。

上一篇:天龙屯堡
下一篇:三朝桥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