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三朝桥

不可复制的桥梁史书

黄平因四时风光各不同,被赋予了“春赏、夏漂、秋游、冬泡”之评论。而就在距离县城10千米处又有着“十里古峡、十里风光”的重安江。在这碧波荡漾之间,三座桥梁横卧江面,这就是重安最有名的“三朝桥”。三座建筑风格迥异的桥梁间相距不到50米,虽是咫尺的距离,却来自不同的历史朝代。

黄平因四时风光各不同,被赋予了“春赏、夏漂、秋游、冬泡”之评论。而就在距离县城10千米处又有着“十里古峡、十里风光”的重安江。在这碧波荡漾之间,三座桥梁横卧江面,这就是重安最有名的“三朝桥”。三座建筑风格迥异的桥梁间相距不到50米,虽是咫尺的距离,却来自不同的历史朝代。

三朝桥

壮观的三朝桥

“三朝桥”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不同朝代物质文明的标志。1939年春,著名学者闻一多教授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途经重安古镇,曾亲自考察铁索桥,并留下了“重安江链子桥”速写名作。

“三朝桥”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不同朝代物质文明的标志。1939年春,著名学者闻一多教授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途经重安古镇,曾亲自考察铁索桥,并留下了“重安江链子桥”速写名作。

著名的三朝桥,就建造在贵州省黄平县的重安镇上。滔滔东流水自清水江而来,三座各异的桥梁在此之上横跨。这里被誉为“中国桥梁博物馆”。

这三座桥中最古老的要数最上方的铁索桥,它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已有140余年历史。这座桥全长36.5米,宽3.55米,距水面10米,有铁索19根,其中17根为桥底链,2根为桥栏,桥链之间又铺设有木板相连。重安镇是湘黔滇古驿道上的一处雄关和水陆要津。因着水路运输最远可达洞庭湖,自然而然地成了湘黔地区货物集散地,所以战争时期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追溯这座桥的建筑历史,那是公元1873年的时候,当时南方正乱,贵州提督周达武奉命平息,其路过重安江时正洪水泛滥,南行之兵就此被挡,惹得周提督心乱如麻,无奈下只能搭浮桥渡河。“平乱”后,周提督便决心在这里建造一座铁索桥。百年风霜雨雪之后,铁链依然光滑锃亮毫无锈迹,这实在是一项让人惊叹的奇迹。如今这座铁索桥已经成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桥的建造彻底结束了“重安江色清可怜,江头下马渡江船”的日子。

第二座桥叫凤麟桥,它是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的一座石墩钢梁结构公路桥梁。说起这座桥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便是当时任国民党副委员长的汪玉祥。1938年正值抗日初期,国民党政府为了开辟后方战场筹备在黄平地区修建旧州机场,汪玉祥率军南下途经重安江,发觉这里汽车不通,已不能满足当时抗日的需要,便拨款10万银元,在铁索桥下方10米处修建钢桁梁桥。当时的建桥材料皆需从国外进口,一路从法国至越南再辗转昆明,一路空中、铁路、汽车运输才抵达重安江。直到1939年5月5日这座桥才正式通车。此后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直到抗战结束,国民党军队从镇远向贵阳撤退时,为了阻止解放军过江,将此钢桁梁桥炸毁,与此同时,铁索桥靠重安一端的固定物也被炸毁,铁索桥掉入江中。后在1950年冬天,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高庭树科长下令抢修钢桁梁桥, 直至第二年初才恢复通车。

1994年,贵州省交通厅为了适应现代化的交通,曾拨款120万元人民币,在铁索桥和凤麟桥的旁边修建了一座新桥。这座桥为曲拱桥,钢筋混凝土结构,1995年建成通车。全长60米,宽10米,并设有人行道、桥面扶栏等,可同时容两辆汽车通行,可承载30吨。

如今,两座石桥还都可以行人,清代铁索桥虽然保存比较完好,但已经没有人从上面行走了。

时光磨灭了历史的沧桑,三朝桥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向我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平、材料、技术和设计理念。当然,关于它们的传说至今还在重安县被人们口口相传……

上一篇:红崖天书
下一篇:遵义会址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