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炎荒半壁天
一联云:“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又一联云:“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是海南五公祠中“海南第一楼”的楹联。至今以来,英烈之气荡然而生。
一联云:“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又一联云:“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是海南五公祠中“海南第一楼”的楹联。至今以来,英烈之气荡然而生。
【不得不说的贬官文化】
唐丞相李德裕诗云:“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秋雾毒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 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就是今日的海南。李德裕在党争失败之后,被贬为崖州司户来到海南,诗里面充斥着政治的失意和情绪的悲凉。
历史上的海南,远离帝京,孤悬海外,人迹罕至,被视为蛮夷之地、瘴疠之乡。从唐代开始到元明时期,海南成为政治失意的高官或名士流放的必选地之一。唐代流放海南的有太子洗马刘纳言、御史中丞李昭德、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执谊和名相李德裕,宋代则有卢多逊、丁谓、苏轼、李纲、赵鼎、胡铨、李光等人。尤其是在宋代,海南俨然成了贬官的重镇。当年丁谓在崖州待了两年之后,终于遇赦北返,回到内地之后和友人闲谈,便问友人:“天下州郡哪个最大?”友人答:“自然是京城最大。”丁谓一笑,答道:“朝廷宰相任崖州司户,可见天下州郡崖州最大。”这虽然是丁谓的一个冷笑话,但是从侧面也说明了当年海南和贬官的关系。
固然,每一位贬官者的身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屈的精神和作为知识分子的那份豪情。从唐代到元代,贬官者的到来首先开创了海南文化开发的新时代。李德裕、苏轼、赵鼎、胡铨这些曾在朝堂之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贬官海南之后,经过一番心理调整,接受了海南的现实,同时并没有停止自己的笔墨生涯和文学创作,一支笔,一方砚,海南的山山水水在他们的笔下开始变得光彩照人。海南,这块孤悬海外的祖国宝岛,开始成为贬官们创作的核心,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歌或者散文,饱含着贬官们对海南的风土人情和山山水水的情感,这种不经意间的融合为海南的文化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碧树掩映的五公祠
在海南,五公祠是一个文化符号。正是因为这些失意的政治人物的到来,为海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海南岛的文化在这种冲击中嬗变,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
在海南,五公祠是一个文化符号。正是因为这些失意的政治人物的到来,为海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海南岛的文化在这种冲击中嬗变,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
海南为这些贬官提供了创作灵感的同时,贬官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来回报海南。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来到海南之后,以自己的学识积极推动海南的教育事业,在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海南建学校、兴教育,努力促进海南的教育发展。如唐代御史王义方来到海南之后,首先说服当地的黎族领袖,挑选学生为他们亲授经书,因而成为海南文教第一人。更为大家熟知的苏轼,在海南期间奖掖人才,他的学生姜唐佐更是海南破天荒的第一个举人。
可以说,从唐代开始的海南贬官,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撑起了海南炎荒之地的文化半边天。他们不仅仅带来的是文化,更以自己的一身正气感染了海南这片土地。他们在海南生活,受到了当地人深深的爱戴,受香火的供养。这种凝聚贬官文化的最好体现,就是海南的五公祠。
【走进先贤的世界】
位于海口市与琼山府城接壤处的五公祠,距市中心约5千米,是为纪念唐、宋朝时期被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铨而建的,故名为五公祠。李德裕在唐代文宗和武宗时两度出任宰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国家安定作出很大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岛并死于此。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都是南宋时期的主战派。李纲和赵鼎都曾两度拜相,李光是宋高宗时的参知政事,胡铨任宋高宗时的枢密院偏修。李纲等4 人都是在金兵入侵的年代被秦桧等投降派迫害而贬到海南岛的。这5位精忠报国的名臣虽遭贬谪,但丹心不泯,在兴修地方公益事业、传播中原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作出不少贡献。
五公祠为一组古建筑群的总称,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连成一片。五公祠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现存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后又经多次修缮,现仍熠熠生辉。2001年6月26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公祠内洗
五公祠李德裕像
五公祠李纲像
五公祠李光像
五公祠赵鼎像
五公祠胡铨像
五公祠为楼阁歇山顶建筑,建筑面积498.88平方米,高12.26米,后墙柱处砌墙,其余三面辟为廊。整座大楼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撑,其建筑风格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带有南洋建筑的痕迹,也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五公祠正门悬挂“五公祠”的金字匾额,挂有“海南第一楼”横匾,落款署:“光绪十五年嘉兴朱采”。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祠内还有历代文人的题咏和楹联, 概括了五公的生平业绩,表达了后人的崇敬心情。楼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的文物,大厅圆柱挂楹联两副,其一:“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原为民国观察使朱为潮1915年撰联,著名学者容庚先生1980年重书。其二:“于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极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原为民国广东学使徐祺撰联,著名学者商承祚1981年重书。楼上大厅圆柱有楹联两副,其一:“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由清朝海南举人潘存撰联,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1980年重书。其二:“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为民国琼崖镇守使黄志桓撰联。这些楹联书法高妙、撰词精准、正气浩然,雄姿勃发,充分表达了五公高风亮节和刚正不阿的品质和精神。
五公祠内的南海第一楼
【别具特色的附属建筑】
除了五公祠外,在这一组古建筑群中,尚有两伏波祠、学圃堂和观稼堂值得表述。
两伏波祠是为了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建,是海南较早的古迹之一。海南最早建伏波庙是在宋朝,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伏波庙在郡城北六里龙岐村。”明万历四十五年琼州副使戴熹又在府城西边的教场演武亭建“汉二伏波祠不久该祠被毁,至清朝先后有重修,雍正八年郡城文武捐修”。清光绪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时,把“汉二伏波祠”迁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为“两伏波祠”,同时增建了拜亭。民国年间和1949年后该祠有几次较大规模的重修,1983年廖沫沙在参观五公祠时,适逢两伏波祠重修竣工,应邀欣然为祠名题匾。
五公祠右侧是学圃堂,乃清代浙江名士郭晚香来琼讲学旧址,现陈列汉代以来铜钟、铜鼓等文物。学圃堂往右是五公精舍,为晚清海南学子研习经史之处,今陈列历代书画。两厢房均为素瓦红木建筑, 典型的明清风格。庭园内花木繁茂,四季凝荫,景色绚丽,环境幽静。郭晚香来海南时带书800多卷,置五公祠楼供五公精舍学生研习。郭晚香病逝后,五公精舍为五公祠图书馆,藏郭晚香遗书。后来,历经洗劫,图书所剩无几。而后,学圃堂和五公精舍被政府修缮一新,陈列海南部分文物,有明代禁钟、黎族古代铜鼓、宣德炉等。
五公祠左侧是观稼堂,观稼指观赏“粟井浮金”、“金穗千亩”景色,堂取此名为纪念苏东坡指凿井泉。苏公祠与五公祠毗邻。祠内陈列一批苏东坡诗词碑刻,祠前有牌坊、拱桥、荷池、风亭。祠东有琼园,占地十亩,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仙游洞等名胜。五公祠游览区内,常年展出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宋徽宗赵佶手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其瘦金体书法刚劲清秀,对研究道家学说和书法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著名清官海瑞的古唐诗书法,也很受人喜爱。此外,还常年举行海南蝴蝶标本和蝶翅画展销。
以上诸多名胜景致和五公祠连成一片,组成海南人文古迹的第一胜境。你说,到海南能不来这一胜境领略古风、缅怀先贤吗?
学圃堂和浮粟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