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为盐活化石
这里是中国盐业史上的一个奇迹,有着至今仍在使用的原始盐场。从历史资料来看,洋浦盐田始建于北宋初期,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内地的制盐工艺是在明永乐年间改蒸煮为日晒,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洋浦盐田的“日晒制盐”在时间上已经领先了400年,是中国“日晒制盐”最早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制盐史上的活化石。
这里是中国盐业史上的一个奇迹,有着至今仍在使用的原始盐场。从历史资料来看,洋浦盐田始建于北宋初期,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内地的制盐工艺是在明永乐年间改蒸煮为日晒,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洋浦盐田的“日晒制盐”在时间上已经领先了400年,是中国“日晒制盐”最早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制盐史上的活化石。
【朝水夕钱】
洋浦古盐田位于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南面的盐田村,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整个古盐田面积750亩,保留着7300多个形态各异的如同巨型砚台一样的盐槽,年产量500吨。洋浦古盐田之所以闻名于世,因为它是我国最后一个保留了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更是我国最早的一个日晒制盐场。洋浦,这个曾经因为“租借风波”闻名一时的地方,在改革的大潮中是不可抹去的一个焦点。然而当大多数人将目光投向这片热土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关注在这片热土边上的古盐场。
来到洋浦古盐场,乍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出土文物的考古现场,如同砚台一般的晒盐槽,大小不一、高低不平、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垄垄盐田周围。之所以像砚台,是因为其边缘鼓起一圈。这些晒盐槽是以黑色的火山石依其自然形状凿成的。每一垄盐田还有一个制卤水用的土坑,称作盐池。
据考证,洋浦盐田的开发者是1200年前一群从福建莆田逃难到此的盐工,他们从被海水浸泡和烈日晒过的石头上无意中发现了盐,于是才有了中国最早的日晒制盐方法。而在这之前,中国的海盐生产主要采用“宿沙氏煮海为盐法”。洋浦的盐业开发者在海南这块阳光充足的地方,终于打破了传统,因地制宜,在海边凿石制作盐槽,烈日当炉,石槽为锅,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上将海水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然后再将卤水倒在盐槽里晒干水分,结晶成盐。
洋浦古盐田的晒盐石槽
如果没有人介绍这里就是洋浦古盐田,大家很可能会认为这里是一个由海边奇石组成的乱石阵。而今,传统的晒盐技术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是这古老的盐场依然在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历史风光。
如果没有人介绍这里就是洋浦古盐田,大家很可能会认为这里是一个由海边奇石组成的乱石阵。而今,传统的晒盐技术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是这古老的盐场依然在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历史风光。
经过千年的传承,洋浦的盐工们不断地改进着晒盐的技术,形成了“蓄海水”、“湮盐田”、“茅草过滤制盐卤水”、“石槽晒盐”和“收盐”的传统工序。在洋浦,盐田、石槽、晒盐泥地、盐泥池、卤水池、蓄海水池经过岁月的磨砺,而今依然在使用。盐田村的一些村民,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在这古老的盐田上有条不紊地采用古法制盐,传承着“洋浦盐田,朝水夕钱”的古老传说。
【传承千年的制盐技术】
洋浦盐田本身就是重要的文物,而洋浦的制盐工艺则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所有的海盐生产一样,洋浦盐田晒盐工艺的关键就是要制作高浓度的晒盐用的卤水。
卤水的制作离不开盐田,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的时候,随着海潮的涨起,海水漫过海岸,淹没盐田。在这之前,盐工们已经将盐田耙松,这样盐田就能充分吸收盐分,形成盐泥。大潮退去,经过五六天的暴晒,干燥的盐泥就可以备做卤水了。
在烈日下,盐工将饱含盐分的盐泥打散、敲碎,挑到制卤槽里,将盐泥平铺在用茅草制成的过滤箅上,然后在厚度达到15~20厘米的盐泥上扒出横竖两三道沟槽,接下来就是往上面浇海水,盐泥中的盐分随水下渗,经过茅草箅的过滤流入储卤槽中。然而这时的卤水尚不能用于晒盐,还要经过一番工序使得卤水的含盐率达到50%才可以用于晒盐。在没有比重计的时代,盐工们是怎样检测卤水浓度的呢?方法很简单,就是从盐田边上一种叫黄鱼茨的灌木上折下一截小木棍丢进储卤槽中,如果小木棍沉在卤水的半中央,那么说明卤水的浓度还不够,不能用于晒盐;如果小木棍浮在卤水的水面上,则说明卤水的浓度已经达到晒盐的标准了。接下来就是将卤水从储卤池中舀出来,浇到晒盐槽中,经过太阳的暴晒,水分蒸发之后,晒盐槽里剩下的就是白花花的盐了。
这千年不变的程序依然被勤劳的盐田村盐工传承着,制盐用的盐槽、钉耙、陇、刮盐板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模样。看着这些盐田,看着这些工具,人们就像走进了一座制盐的博物馆。
分布在盐槽之间的盐田
在盐槽之间好像被精心耙制过的耕地似的就是盐田,当海水浸透盐田,在反复的操作中,才能得到制盐用的卤水。在工业化的大时代潮流中,这里保留下的是一份纯真和朴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