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南洋故事
海南是著名的侨乡,数百年来海南乡侨拓殖海外,历尽艰辛,在异国他乡创下了辉煌业绩。这些漂泊海外的游子,对桑梓之地一往情深,用自己的汗水热情地回报生养自己的那方热土。
下南洋的海南游子,在经历了异国创业的艰辛之后,在海南这片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20世纪初,华侨在南洋取得的经济成功直接反映在海口老城中西合璧的建筑景观上。海口的骑楼老街是20世纪初海南人下南洋经商的产物,已有百年的历史。几乎每一扇门的后面,都隐含着一个个南洋故事,凝聚着海南南洋商人的劳动和智慧。19世纪40年代,海口第一栋骑楼在原四牌楼街(现博爱北街)落成。民国十三年(1924),海口酝酿从琼山县分出,设立海口市政厅。拆掉明代初年修建的海口所城,将5~6米宽的石板路扩建成能够行驶汽车的街道,大兴土木,扩大城市。在此前后,南洋华侨于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得胜沙路等地兴建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八百多栋,沿街商铺林立,成为民国时期海南岛上最繁华、最具南洋风情的建筑街区。
海口骑楼外部立面檐口均为带孔洞的女儿墙,俗称“风洞墙”,造型主要是欧洲巴洛克式,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一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底楼为开敞的柱廊,以适应海南热带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外墙体上细雕的花纹,如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和腊梅等,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雕刻艺术。
骑楼下的廊柱
廊柱的设计既参考了西洋廊柱的建筑元素,同时也考虑了海南的气候环境,两者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海南骑楼的别致风格。这一建筑群,是海南人下南洋的辛勤结晶,是他们为桑梓之地留下的宝贵财富。
廊柱的设计既参考了西洋廊柱的建筑元素,同时也考虑了海南的气候环境,两者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海南骑楼的别致风格。这一建筑群,是海南人下南洋的辛勤结晶,是他们为桑梓之地留下的宝贵财富。
巴洛克风格的风洞墙
这种欧洲特有的巴洛克风格,是华侨带来的新鲜事物,在当时颠覆了传统的建筑风格,给海口的建筑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即便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这种风格依旧不会显得过时和落伍。
这种欧洲特有的巴洛克风格,是华侨带来的新鲜事物,在当时颠覆了传统的建筑风格,给海口的建筑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即便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这种风格依旧不会显得过时和落伍。
骑楼墙壁上的图案
墙壁上的图案,是骑楼的一大特色。在西洋风格的留白中,是传统的以松、竹、梅、仙鹤为主的吉祥图案,这是骑楼对于传统的继承。当然也有吸纳,如檐口的番莲纹,则是一种典型的西洋风格。
墙壁上的图案,是骑楼的一大特色。在西洋风格的留白中,是传统的以松、竹、梅、仙鹤为主的吉祥图案,这是骑楼对于传统的继承。当然也有吸纳,如檐口的番莲纹,则是一种典型的西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