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打柴舞

黎族民间舞蹈中的奇葩

黎族打柴舞是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柴舞原称跳柴舞,是一种以歌舞悼念亡人的黎家丧葬仪式。最早流行于三亚、乐东市县的哈应人(黎族中的一支)地区,并随着哈应人的迁徙,传入杞、润、美孚、赛等黎族地区。这一习俗不仅被广大黎族人民接受和喜爱,还被其他各民族人民所喜爱。

黎族打柴舞是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柴舞原称跳柴舞,是一种以歌舞悼念亡人的黎家丧葬仪式。最早流行于三亚、乐东市县的哈应人(黎族中的一支)地区,并随着哈应人的迁徙,传入杞、润、美孚、赛等黎族地区。这一习俗不仅被广大黎族人民接受和喜爱,还被其他各民族人民所喜爱。

【打柴舞的兴起】

打柴舞俗称“跳柴”,黎语称“转涉”,跳时将圆木和圆木互相击打,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由于相关资料缺乏,“打柴舞”的产生和演变情况,不太清楚,但是历史上有关黎人击柴歌舞的文献可见于 《崖州志》 和 《海南省志》。

现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千家镇的哈应人,老人正常死亡之后,在入柩的当天晚上,死者家属一般要举办酒席,宴请前来共商治丧事宜的亲戚和众乡邻里。这时无论亲戚与否和是否有恩怨情仇,众乡邻里都聚集丧家,“一是跳打柴舞,二是帮忙”。清代《崖州志》 载云:“丧葬,……贫日吃茶,富日作八,诸戚必以牛羊纸灯鼓吹来,虽当身子,不悔。作八必分花木,跳击。……远近男女,累百盈千,妆饰来游,携手并肩,欢歌互答。”这种为死亡者歌舞的习俗,为哈应先民及黎族人所崇尚,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黎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从以上传说来看其舞最初与宗教相关,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产生形成的。远古时,黎族人因其生产力低下,认为死者灵魂得以升天,这种迷信具有巫术色彩。正因黎族人信仰灵魂不灭,所以并不以人的死而过分悲伤和痛苦,相反为其舞之,祈求死者灵魂得以升天,一安亡灵,二慰生者,三请求死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平安。打柴舞实际上是民间用以祭奠的跳丧舞,形成了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颇有深刻寓意的民族宗教舞蹈。

打柴舞

打柴舞传承人黄家近在跳打柴舞

【打柴舞的演变】

随着黎族哈应人的迁徙和社会的不断 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黎族歌舞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加上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挖掘并加以改编,它的艺术魅力才得以充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禁锢思想被打破,打柴舞作为跳丧舞随黎族的丧葬习俗的兴起而慢慢复苏。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提倡下得到发展,其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增添了时代特色。

打柴舞毕竟只是一种在丧葬特定环境氛围中才能见到的民间习俗,其娱乐、健康和民族本色等健康内涵被掩盖。但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地挖掘,在保持原来民间舞蹈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推陈出新,将这一丧葬传统习俗歌舞改编成为舞姿优美明快、热情欢畅,具有鲜明民族气息的群众性广场舞蹈,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和欢迎,以及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脱胎于跳丧舞的打柴舞成为黎家节庆和民俗表演的经典曲目,男女老少耳熟能详,闻曲起舞。打柴舞不仅保留其民族性,而且兼具大众性、娱乐性、广场性、表演性、观赏性,深受黎家人民以及国内外游客所喜爱。1957年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表演,引起很大的反响。70年代初,走出国门对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家进行出国访问演出,深受各国人民的赞赏,被称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多次参加国内各类文艺会演、艺术节及民族体育运动会,分别获过一等奖、优秀奖、表演奖,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神神秘秘、遮遮掩掩的黎家跳丧舞——打柴舞,经过种种周折和改编终于揭开它朦胧的面纱,与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要求吻合,改头换面,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打柴舞

上一篇:椰雕
下一篇:琼剧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