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的海南特色】
如果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表海南文化,那么,海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选择。海南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海南特有的文化遗产,绚烂多彩的黎锦、原始朴实的树皮布、古老的黎族民居船形屋、椰雕、打柴舞、琼剧、临高人偶戏、儋州调声,从传统技艺到戏曲民歌,无一不是在海南这块热土上传承千年的文化硕果。虽然处在现代化的快速进程中,但是传承下来的依然生命力鲜活。欣赏海南的非遗,欣赏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文化赞歌。
黎锦被称为我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黎锦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
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树皮布”一词开始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 树皮布是一种无纺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石拍或木槌工具打制成型以后制成的最古...
海南黎族的船形屋因外形像艘倒扣的船,内部像船舱而得名。俄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清人张庆写的《黎岐纪闻》中云:黎人“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屋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养鸡豚”。黎族船形屋有高脚和低脚两种,是黎族先民吸收干栏建筑的特点建成的船形干栏式住宅,是古代“干栏”建筑的遗留。 ...
物为人用,椰壳就不会被白白浪费了。早在两千年前,岛上的先民便将它制成瓢、勺、碗、杯,作为餐饮用具。而发现其美学价值的,则是唐宋时期那些有着深厚学养的达官显贵和气质高雅的文人墨客。尤其是宋代,由于苏轼父子和苏门四学士的宣传推广,工艺精致的椰冠、椰碗、椰杯、椰壶、椰盅、椰盒、椰罐等更是广为人知。 ...
打柴舞俗称“跳柴”,黎语称“转涉”,跳时将圆木和圆木互相击打,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由于相关资料缺乏,“打柴舞”的产生和演变情况,不太清楚,但是历史上有关黎人击柴歌舞的文献可见于 《崖州志》 和 《海南省志》。 现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千家镇的哈应人,老人正常死亡之后,在入柩的...
说到历史,就不能回避起源的问题。戏剧的起源在世界文化史上本身就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琼剧也不例外。关于琼剧的起源,现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大体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是模仿说,认为琼剧是源于元代在海南流行的木偶戏,根据木偶戏的表演形式而产生的。二是外来说,主要认为琼剧是闽南杂剧和潮州正音戏的分支。三是本土产生的,认为琼剧起...
临高人偶戏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最有特色的是幕台不设布幛、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的不足。演唱则是以外人难懂难学的“临高话”为语言,以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 《史记封禅书第六》载:“是时既灭两越,越人勇之乃...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而来。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 早在千百多年前,儋州生活的人们从事耕作和制...
陈毅元帅有诗云:“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重,求者遍山隅。”自古以来,兰花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喜爱的花卉之一。兰花名贵高雅,绿叶朴实,花枝清瘦,淡雅多姿,馥郁芬芳,超凡脱俗,在百花丛中,是绝对的上品。在中国,兰花的分布很广,其中海南岛就是兰花的大观园之一。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广袤的原始热带雨林中蕴藏着种类繁多的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