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品种,不同凡响
1962年,戏剧大师田汉到临高观看人偶戏演出后,称赞临高人偶戏“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是全国唯临高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亦称“佛子戏”。
1962年,戏剧大师田汉到临高观看人偶戏演出后,称赞临高人偶戏“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是全国唯临高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亦称“佛子戏”。
【临高人偶戏的起源】
临高人偶戏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最有特色的是幕台不设布幛、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的不足。演唱则是以外人难懂难学的“临高话”为语言,以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
《史记封禅书第六》载:“是时既灭两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晋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也怠慢,故衰耗’。”临高人源自百越,临高先民迁入海南岛时很可能也带来了巫、傩等风俗,成为人偶戏诞生的民间土壤。
海南临高县城演员在进行木偶戏表演
海南临高木隅戏道具展示
临高人偶剧演出现场
通过这些图片可以看出,临高人偶剧和其他木偶戏最大的不同就是操纵木偶的演员并不是在幕后,而是通过身形和唱腔操纵木偶共同演出。
通过这些图片可以看出,临高人偶剧和其他木偶戏最大的不同就是操纵木偶的演员并不是在幕后,而是通过身形和唱腔操纵木偶共同演出。
据老艺人相传,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末期。临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驱邪时,皆用人形杖头木偶。据光绪十七年续修《临高县志》云:“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药医。每于节例,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可见清代临高人偶戏仍然有浓厚酬神色彩,以祈福为主要目的。这恐怕与巫戏酬神表演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证明临高先民当时皆用人形杖头木偶。
此外,百越族人和临高先民能歌善舞。唐代李德裕被贬崖州时,大诗人李商隐就曾以“今日致身歌舞地”慰之,后来形成的“哩哩美”、“阿罗哈”、“啷叹”等民间唱腔更是丰富多彩,为临高人偶戏发展奠定了唱腔基础。
从宋代起,经过艺人改造,单纯巫戏表演吸收了民间音乐唱腔并将其搬上舞台,结合木偶使用当地方言进行话本说唱,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形成成熟的临高木偶戏。当时有吴四龙、曹大锣、王香发、刘彩凤等30棚人偶班社,是临高木偶戏鼎盛时期。
临高县八旬老艺人陈和成于1979年献出数代祖传珍藏的10个老木偶,其中4个头部就刻有“康熙”年号的标志。如今在临高的农村地区,乡村举办节庆、公期和重大活动时都必须请木偶戏进行表演,是一种“活态文化”。
【表演灵动,唱腔动听】
许多地区的木偶戏表演只设小舞台,四周围着围布,演员手擎杖头木偶在幕后操纵和演唱,观众只能看到木偶而看不到演员。但临高人偶戏则不同,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杖头木偶一同化装登台,合扮同一角色;演员以自己丰富的表情弥补木偶的不足,人偶交叉表演,自成一派,是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的稀有剧种。
据资料统计,1949年以前的剧目有 300多个,1949年后经整理改编上演的剧目100多个,还先后移植改编其他剧种剧目《江姐》、《秦香莲》、《张四姐下凡》、《春草闯堂》、《海瑞驯虎》等30多个,创作剧目有《海花》、《闹钟爷爷》、《荔枝树下》、《一碗鸡汤》、《王佐上任》、《莲花仙子》、《鹿回头》等7个剧目。唱腔主要以本地民歌“阿罗哈”调和“朗叹”调为主,伴奏以双唢呐为主。1979年后对临高人偶戏进行了改革,将拳头大小的木偶进行改良,演出期间根据剧情需求灵活变动“主角”,时而以人为主,时而以偶为主,视觉效果和戏剧表现力大大提高,很快就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欢迎。
临高木偶戏有自己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形式。如人偶互补:演员在木偶的相对位置探出头来,以脸部丰富的表情或眼神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或情绪。打虎功:一人左手操纵虎头,右手操虎尾;另一人左手操纵偶(可无),右手拿棍,相互对搏。晃“牛耳(帽翅)”:演员借助手腕的力量使木偶(官员)黑纱帽翅不断摇晃,以表现剧中人风流得意的神态。斩金刚链:多在表现中原与番邦交战的剧本中运用。表演时,番方在舞台正中拉起一条绳子(代金刚链)将舞台分为两半,双方兵马各在左右进退,一般不能逾越绳子的另一边。在激烈的锣鼓和伴奏音乐声中,表演各种武打动作,场面气氛热烈、紧张。最后,中原方斩断“金刚链”,表示战胜,番邦兵则败逃。除此之外,还有拱手作揖(临高人偶戏表演身段)、跺脚(临高人偶戏表演程式)等。
临高木偶戏道具
图片中展示的演出场景,可以看出临高人偶剧演员依然要掌握唱念做打,依然遵循手眼身法步的原则。
图片中展示的演出场景,可以看出临高人偶剧演员依然要掌握唱念做打,依然遵循手眼身法步的原则。
早期人偶戏演出,木偶像的脸谱丰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有红脸、白脸、黑脸等几种,分别表现人物忠勇刚强、奸诈狡猾、秉性刚直等性格特征。小丑、强盗、绿林好汉或异邦人物(山贼)等则勾五彩脸谱式。例如,丑行中的官丑、小丑脸谱,或在眼眶、眉心及鼻梁处涂白色并用黑线条圈住,所涂白块可大可小,或方或圆;或在鼻梁上涂黑圈小白块,歪正大小均可。婆行中的十恶娘脸谱,早期多画红色整脸,以表明人物阴险、毒辣、凶狠的个性。新中国成立后,十恶娘脸谱改为俊扮,只在脸颊涂一黑痣,以示其身份。各行当演员均可不化妆勾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演员均需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