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愉悦身心的方式
先秦时代,在巴蜀一带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古国——巴国。今天已鲜有关于巴国的传说。不过人们习惯于将通俗、大众的文化风格称为“下里巴人”,这个词的本义指的是广泛流传于巴国民间的一种乐曲名称。古老的巴国在战国时代末期神秘消失。传说,今天生活在重峦叠嶂的鄂西南的土家族正是巴人后代的一支。如同“下里巴人”那极具感染力的流行乐一样,土家族也保留了一种富有广泛群众性的民族舞蹈——摆手舞。
先秦时代,在巴蜀一带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古国——巴国。今天已鲜有关于巴国的传说。不过人们习惯于将通俗、大众的文化风格称为“下里巴人”,这个词的本义指的是广泛流传于巴国民间的一种乐曲名称。古老的巴国在战国时代末期神秘消失。传说,今天生活在重峦叠嶂的鄂西南的土家族正是巴人后代的一支。如同“下里巴人”那极具感染力的流行乐一样,土家族也保留了一种富有广泛群众性的民族舞蹈——摆手舞。
场面堪比大型节目庆典的土家万人摆手舞
【奔放豪迈的山野之舞】
摆手舞,在土语中称为“舍巴”,是一种传统的大型舞蹈,最大的表演阵容甚至以村寨为单位。最初这种阵容庞大的舞蹈仅仅用于祭祀,带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舞者将生活中的种种情景,比如唱山歌、打花鼓、插秧、除草、收割等,抽象并演绎为舞蹈。随着土家人社交生活的不断丰富,这种祭祀舞蹈逐渐演变为人们在祈祷、体育竞赛、节日,甚至是对外交流时不可缺少的一种民俗活动。如今,土家族摆手舞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摆手舞最大的特点为同手同脚、弓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摆动,舞姿雄劲粗犷。
从李琼那首歌颂土家人的《山路十八弯》中我们便能看出,这个热情而淳朴的民族喜爱浓墨重彩、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土家族摆手舞更是如此。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土家族摆手舞的记载,其中的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福石城中锦 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从诗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摆手舞的阵容之大,视觉效果之震撼。平日里,土家人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兴之所至便会翩翩起舞。而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更是摆手舞的“嘉年华”,土家族的男女青年们便穿戴上最艳丽的节日盛装,在摆手堂前摇摆呐喊。
正在欢快进行的摆手舞
“东方迪斯科”
土家族的摆手舞被称为“东方迪斯科”,既是舞蹈,又能健身,而且其中有很多模仿动物的动作,与我国古代的“五禽戏”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摆手舞中有模仿飞禽的“拖野鸡尾巴”、“磨鹰闪翅”,有模仿走兽的“犀牛望月”等。
【高居庙堂,流连市井】
摆手舞按照规模的大小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个类型。其中,大摆手阵容庞大,仅在祭祀祖先时使用,舞蹈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土家族先烈们抵御外敌,民族大迁徙和开垦荒地的情景。过去只要是百户之乡便设有“摆手堂”。大摆手通 常在摆手堂中表演,场面十分恢宏。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和他的夫人“帕帕”的肖像,肖像后面是一根高达24米的旗杆,旗杆上挂着画有土家族图腾的两面龙旗,旗杆顶端是一只振翅欲飞的白鹤。大摆手于每年正月初九举行,连舞三天。届时,各个村寨根据姓氏组成“摆手排”,每个“排”都按照功能分为不同的“队”。由红、白、蓝、黄四色大旗组成的旗队走在最前面,随后是由各寨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的祭祀队,祭祀队身着长衫,手持齐眉棍,由不同身份的长者分别手捧酒罐、五谷、猎物等祭品。祭祀完毕后,礼炮齐鸣,撼天动地,随后由能歌善舞的青壮年组成的舞队、乐队、披甲队和炮仗队依次入场,翩翩起舞。
相较之下,小摆手则显得更为生活化。它广泛流传于鄂西南一带,人们在田间地头或祠堂前的空地上都能随时起舞。时光荏苒,作为湖北省第二大民族的土家族已经在大山深处生活了几千年。每当夜幕降临,月光一如千年前普照漫山遍野的吊脚木楼和青瓦花格窗时,充满了古老民族独有的自然韵味,能歌善舞的土家族便升起篝火欢歌起舞,在这样的月光中尽享流年。
原生朴拙的摆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