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古阁,秦汉名城
“阁忆天心胜,亭留爱晚名。”这是董必武在长沙时留下的诗句。登上天心阁,长沙全城景象尽收眼底。俯瞰湘江北去,碧波荡漾,遥望麓屏耸立,气势壮观,犹如一幅中国山水画展现在眼前。
“阁忆天心胜,亭留爱晚名。”这是董必武在长沙时留下的诗句。登上天心阁,长沙全城景象尽收眼底。俯瞰湘江北去,碧波荡漾,遥望麓屏耸立,气势壮观,犹如一幅中国山水画展现在眼前。
天心阁位于长沙市中心区东南角古城墙之上,高阁凌空,气势宏伟。至于建于何时,已经无据可考。
相传,天心阁是由“天星阁”和“文昌阁”演变而来的,由于天心阁位于古城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巅,所以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人们一直在这里祈福消灾。
到了清代,因为天心阁地处全城有利地形,所以它又 兼作了御敌之用。1852年,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天国起义军攻打长沙,与清军鏖战,不幸中弹殉难于天心阁。
千百年来,天心阁与长沙人的命运相系,虽屡屡受毁,却屡屡得以复建,而且规模越建越宏大,也许这正反映了天心阁在长沙人心中的地位,也验证了长沙人不服输的性格。
天心阁于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现在我们所见的系1983年复建。复建后的天心阁主殿高三层,由一栋栋全新的仿古建筑组成,虽明显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但却仍不失记忆中的那份厚重与典雅。站在门下仰目四望时,一路绿树掩映着一条山道,徐徐而上,只见最上方处一座阁楼,斜斜伸出犄角。
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天心阁,就只剩下一段古城墙了。长251米、高13.4米的古城墙,承载了天心阁的所有记忆。岁月在这里留下了属于它的印记,厚厚的绿苔在斑驳树影的掩映下,发出碧莹莹的光;雨露侵蚀的石板上,或已剥落,或显出一圈圈积年的水渍。古城墙蕴藏着那一段现已不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内涵。静心漫步在城墙边上,如同走进了古老的时代,似乎还能听到太平天国将士的厮杀声。古城墙上一幅反映太平天国将士抗争主题的雕塑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情景。据介绍,这座塑像重100吨,占地54平方米,用四川将军花岗岩石制作,是长沙少有的群体雕塑。
此外,建于2005年的警世钟,会在每年的11月12日敲响,为了纪念那场烧了五天五夜的大火,提醒长沙人民不忘国仇家恨。“红袍大将军”也是天心阁的一处值得注意的景点。道光三十年(1850),湖南巡抚骆秉章为了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下令将长沙北郊铁佛寺内的两尊大铁佛铸成一大一小两门大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袍大将军”。
岁月荏苒,青灰色的炮台也慢慢地有了岁月的厚重感,见证着一段岁月历史。
在天心阁的一处小展厅里,收藏着周恩来和叶剑英等人的照片。周恩来与天心阁最有渊源的一段历史,要数1938年11月10日。当时,周恩来、叶剑英和郭沫若、田汉等目睹了那场长沙大火,他不仅经历了这场灾难,并且还亲自组织、参与了救灾善后工作。
天心阁外,有一座造型简洁大气的石牌坊——崇烈门。这座牌坊是由蒋介石在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中三次“长沙会战”英勇献身的11万国军将士倡议而建的。“崇烈门”三个字由蒋介石题写,门上还有蒋介石题写的对联——气吞胡羯,勇卫山河。但是今天所见到的崇烈门,是2006年进行修复后的。
走进今天的天心阁,你会发现这里所承载的文化重心已发生了倾斜。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这里,不为祈祷,不再追忆,只想把握当下,过好现在。不论是耄耋老人抑或黄口小儿,都在这葱郁掩映里怡然自乐。这不是忘记,而是在心灵的深处,守候着那片神圣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