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东山书院

教之以实事,程之以实功

这是一所带有救亡图存性质的新式学校,这里曾寄托的不仅仅是父辈对子孙的希望,更包含了一代人在国家危难时励志图强、救国救民的希望!它曾早夭,虽带来了无尽的遗憾,但也更坚定了人们“兴国而强兵,足民而丰财”的信念!

这是一所带有救亡图存性质的新式学校,这里曾寄托的不仅仅是父辈对子孙的希望,更包含了一代人在国家危难时励志图强、救国救民的希望!它曾早夭,虽带来了无尽的遗憾,但也更坚定了人们“兴国而强兵,足民而丰财”的信念!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正门

“东山书院”四字为清代大书法家黄自元所书。

“东山书院”四字为清代大书法家黄自元所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原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和许时遂、黄光达等人倡议修建东山书院,并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最终建成。书院为正厅三进,东西各五斋,共有60余间屋子。

书院最初建成时叫东山精舍,于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如今的东山书院看起来像是一栋破旧的二层小楼,虽不至于处处斑驳,但也略显破败。

东山书院诞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1880年,当地仕绅许时遂、黄光达、陈膺福、王晓棠、蔡中銮等数十人,因为学子求学不便而集资筹建东山书院。书院尚未动工,清政府便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才明白培养那些同 颂“四书五经”的旧式人才已经跟不上救国救命的脚步了,必须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救国。因此,众人联手上书要求“仿湖北自强学堂成法”,“及时兴办”东山精舍。1895年,精舍开始建设。建成后的东山精舍开设了算学、格致(就是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的总称)、方言(指语言文字)、商务四斋,分科授学。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东山精舍便自行解体了。

1890年,刘锦堂等人在东山精舍基础上开始筹建东山书院。1905年,又更名为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书院建筑采取中轴对称多重院落的空间布局,具有典型的湖湘书院文化特色,又兼具地方祠庙的建筑特点和西式的建筑风格。

高等小学堂继承和发扬了东山精舍“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时之急”的办学方向。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都是按照现代学校的原则和标准进行的。当时的课程有修身、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图画、音乐等。教学方法强调主导和主体、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做到循循善诱的教学效果。

当时,这里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团队,如李元甫、龚翼鹏、肖岳英、沈春龙等人,他们有着新时代的进步思想和非常好的教学理念。正因如此,很多有理想有追求的热血青年来此求学,其中就包括毛泽东。毛泽东是湘潭人,本来不在学校招生范围,但因他一心想来这里求学,便在1910年秋从韶山来到学校报考。当时,毛泽东的考试作文为《言志》,李元甫看后大为赞赏,认为他是“一名救国材”,因此破格录取了他。进入学堂后,他被编入戊班,在几年的求学中,他接触到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先进思想,如康梁的变法维新思想,还了解了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启蒙教育,因而眼界大开,萌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

如今,书院虽已历尽百年沧桑,但不变的是东山书院的教学思想和这里古朴的建筑。留在人们记忆中的,除了苍翠参天的古树、悠悠的便河和墙上斑驳的名单,还有那一个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字:毛泽东、谭政、陈赓、萧三……

东山书院

翠绿掩映下的东山学院

上一篇:岳麓书院
下一篇:石鼓书院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