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哭嫁

原始生态下的婚俗艺术

现代婚姻多意味着两个人的结合,而传统婚姻则意味着女人开始成为男人家庭的一部分,所以有了“嫁”、“娶”之分。即使现代婚礼中还是有很多“哭”的画面,多是由于感动或者依依不舍。但是“哭”得最为隆重的要数土家族的姑娘,让我们走近土家族,揭开“哭哭啼啼办喜事”的神秘面纱。

现代婚姻多意味着两个人的结合,而传统婚姻则意味着女人开始成为男人家庭的一部分,所以有了“嫁”、“娶”之分。即使现代婚礼中还是有很多“哭”的画面,多是由于感动或者依依不舍。但是“哭”得最为隆重的要数土家族的姑娘,让我们走近土家族,揭开“哭哭啼啼办喜事”的神秘面纱。

哭嫁

哭嫁并不为土家族所独有,汉、藏、彝、壮、撒拉等民族都有哭嫁的婚俗,但以土家族最为隆重及典型。

“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知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这是土家姑娘在出嫁前会唱的歌。 在唱时眼睛已经哭肿,声音也瑟瑟发颤,恰似生离死别的场面,与我们印象中喜庆的结婚场面完全相背离。

据了解,土家族的哭嫁大多从新娘出嫁的前几天开始,有的提前3天,有的提前7天,有的提前1个月,甚至还有提前3个月的。开始哭嫁后,基本上都是断断续续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朋好友过来送礼看望时,必须要哭给对方看,以作为道谢的礼节。

新娘出嫁前的晚上,则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爸妈要邀请9个未婚姑娘,与新娘围坐在一起通宵哭唱,故有十姊妹歌,这也是土家族哭嫁特有的。这时的哭唱必须按着“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传统礼仪顺序进行,决不能乱哭一气,整个哭唱过程看起来犹如一出“悲剧”。

哭嫁歌又称“悲调”或“悲腔”,它节奏自由,内容丰富,演唱灵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往往出现一曲多用的情形,以不同的音乐节奏,唱出不同的歌词。当表现悲伤情绪时,歌曲旋律音调凄惨,线条悠长。

哭嫁歌形式多种多样,有个人独唱,二人对唱,还有多人唱和。新娘主要哭自己的身世,哭与父母的离别,哭亲友的感情,娘家人哭时多会给女儿一些教诲,怎么做人家的儿媳,怎么伺候公婆,怎么善解人意。如哭嫁歌词:“长大成人要别离,别娘一去几时归?别娘纵有归来日,能得归来住几时?妹妹去,哥也伤心嫂伤心。门前一道清江水,妹来看娘莫怕深……”

在土家族人看来,嫁时的“哭”是一项技术活儿。据说土家姑娘很小时就开始学习哭嫁,有的家庭还专门请教哭的人当老师。他们判断哪个姑娘有才有德的标准是:哭的声音最嘶哑,哭的时间最长,甚至哭得两眼红肿。哭嫁不但哭还要骂,主要是沿袭传统习俗,骂媒人的恶毒,这种唱骂当然是有真有假,有对自由恋爱的向往,还有对包办婚姻的愤懑。不过,据说媒人从来是不怕骂,反倒怕不骂;如果不骂,媒人的“霉(媒)气”反而摆脱不了。

当然,哭的顺序是一定的,但是没有具体内容,而是见到什么哭什么,看见猴子就说媒人像猴子一样狡猾之类都很常见。总的来说,土家姑娘的“哭”和“骂”有很多都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在一词三叹的歌声中,灵活又抱有传统民歌的调式,在哭嫁歌中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修辞手法,如联想、类比等。

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认为“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可见,民歌最可贵之处在于“情真”。没有文字传承的民族,只能把自己的生活处境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来“记载”,以此抒发自己对本民族传统的喜爱或是作为交流情感的纽带。

因此,我们可以把哭嫁看成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在这种看似“悲”的情境下,新娘反映出的是对出嫁的矛盾心理,如今早已不是封建的包办婚姻,这“悲”中必多是“喜”。

上一篇:土家茅古斯舞
下一篇:赶年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