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人民的“族年”
过赶年,是湘西土家族所独有的节日。土家族的“新年”比其他民族的“新年”要早一天或几天,相传是因为当地的士兵要上战场而提前过年。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敬佩的传奇故事,更给土家山寨的年节增添了几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过赶年,是湘西土家族所独有的节日。土家族的“新年”比其他民族的“新年”要早一天或几天,相传是因为当地的士兵要上战场而提前过年。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敬佩的传奇故事,更给土家山寨的年节增添了几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杀了猪、修了鸡、宰了鸭、灌了香肠、熏了腊肉、推了豆腐、打了粑粑,土家人就这样开始过赶年了。
过赶年,是湘西土家族所独有的节日。土家族的“新年”比其他民族的“新年”要早一天或几天。据了解,土家人过年按姓氏过,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彭姓过腊月二十四,田姓过腊月二十五,向姓过腊月二十六,覃姓过腊月二十七,李姓过腊月二十八,王姓过腊月二十九,其他姓都过大年三十。这样的过年,像赶着往前走,所以又叫作“赶年”。
为什么要提前过赶年呢?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倭寇横行,屡剿不绝。三千湘西男儿在土司彭翼南的带领下,斩敌一千九百余,大败倭寇。因此,明嘉靖皇帝下旨御赐皇匾,授予湘西官兵“东南战功第一”的称号。
当时湘西实行的是土司制度,主要是家族制和宗族制。为了在朝廷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土司彭翼南需率领土家族士兵首先出发。出发时刚好是腊月二十四,所以彭家人就要在腊月二十四提前过年,过完年后就出发。田姓人家隔日出发,所以他们是腊月二十五过年。也就是说,因为不同姓氏的人出发的时间不同,他们各自过年的日子也不一样。因为天一亮就要出发,所以都是晚上过。赶年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赶年”得用甑子做饭,有的蒸糯米饭,有的做“合饭”。“合饭”是将肉切成坨,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装在甑子里蒸熟,有的地方又叫坨子肉。还有做“合菜”的,将肉、粉条、豆腐、萝卜等,合煮一锅,称之为“合菜”。“年饭”做好后,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燃烛焚香,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保佑。
按当地习俗,团年时,首先要给果树和犁铧、牛栏、猪圈、鸡舍等“喂饭”,给碓、磨、锄等贴“压岁钱”,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丰硕,财源茂盛。
此外,土家人在过赶年时还有许多不同的风俗,其中“忌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古语云:“腊月忌尾,正月忌头。”基本上从腊月月中开始,土家人见面时就不能拌嘴或发生争执了,要互相说着吉祥的话,就连以往关系不好的人也会在这时抛弃前嫌、重归于好。因为如果这时候发生不愉快,土家人认为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它会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诸事不顺。这时,整个土家山寨里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打粑粑
千人年夜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