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调丰富的民歌艺术奇葩
湖南桑植有着享誉海外的民歌艺术,这是一种少数民族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文化,是一种口头文学与音乐的杂糅。千百年来,桑植民歌在这种杂糅演化下越发地丰富多彩、浩瀚如烟。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桑植有着享誉海外的民歌艺术,这是一种少数民族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文化,是一种口头文学与音乐的杂糅。千百年来,桑植民歌在这种杂糅演化下越发地丰富多彩、浩瀚如烟。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桑植,古时属于西楚荆州,一直以来都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他们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屈原就曾在《九歌》中对楚人善歌描述道:“成礼兮会鼓,春兰兮秋菊,传芭兮代舞,长无绝兮终古。”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里的历史沿革也没有太大的起伏,传统的楚巫文化在这里仍然魅力四射。
桑植民歌最初大概脱胎于巫文化,是古代人们对于神秘自然的一种解释和沟通。如今,在桑植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仍然还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时,还会唱起原始的桑植民歌,充满着神奇与荒诞,浪漫与不羁。
桑植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了很多艺术形式的灵感,它不仅是原始巫文化的一种表达,更加入清高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快活灵动的花灯,哀怨凄美的曲艺,激越感人的劳动号子,振奋昂扬的薅草锣鼓调子,鼓舞革命斗志的革命民歌,说唱参半的仪式歌,以歌代哭的挽歌,以哭代歌的嫁歌,以及清幽自然的摇篮曲,更有人们喜闻乐见的三棒鼓、渔鼓等说唱艺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得桑植民歌有了更加丰富的表达形式,人们可以借助桑植民歌表达情感,表达信仰,歌唱美好,歌唱心灵。
桑植民歌主要有山歌、小调、花灯和傩腔等多种类型。桑植民歌特殊的演唱技巧,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歌的演唱理论。
桑植民歌中的山歌主要包括高腔、平腔和低腔,多为表达男女爱情,曲调高亢,节奏悠长。“好田好地不用肥,好郎好姐不用媒,多个媒人多张嘴,媒人口里出是非。” “太阳落土四山黄,犀牛望月姐望郎,犀牛望月归大海,姐望郎来归绣房。”“月亮起来亮堂堂,照到河里打鱼郎,打不到鱼儿不收网,恋不到情姐不归乡。”“韭菜开花细茸茸,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直白的内容能一下子打开人的内心,把情歌唱给情人 听,就像作家把情诗写在五线谱上一样,既真挚又深情。
小调不同于山歌,它悠扬婉转,如怨如慕。一般唱的是歌者的“情绪”,高兴抑或悲伤,沉思抑或不舍。“初一日上金寨,反抹围裙倒刹鞋,路有人盘问我,哩年啰,青春年少望郎来哟,可怜啰,伤心啰!”“姐儿坐在三个妹子三,花果坪啰两个妹子啥,身穿花衣格呀格子格,花围裙啰两个妹子啥,上是格,下是格,格子飞,多是扯,扯是溜,呀子喂,早些来啥大姐啥。”其词调长短不一,悠扬悦耳,即便没听清楚唱的是什么,也会被歌者的情绪所感染。
花灯,可以称之为一种歌舞剧,主要有文花灯、武花灯、跳花灯和懒花灯之分。因为其比较喜庆活泼,是桑植各族人民逢年过节最受欢迎的传统艺术,故有“千台锣鼓响开台,万盏花灯闹新春”一说。花灯表演时,一般是一男一女伴随锣鼓点子和二胡边跳边唱,用唱和的方式为观众展现一个一个的故事,主要包括先人传奇、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等。如“东边一朵祥云起,西边一朵紫云开,祥云起,紫云开,金童玉女下凡来”等,极富有画面感。
桑植民歌被省内外音乐界誉为“民歌的海洋”。中国著名音乐家瞿席贤评价桑植民歌为“金色的旋律”。这些赞誉对于桑植民歌来讲,也许还不够,只要倾耳一听,就知道,桑植民歌给予的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关乎美的体验。
桑植民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有故事,有歌者的情绪,有欢快的氛围。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这里的人们在山清水秀的如画世界里,以歌代语,以歌传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悠长宛转、高亢嘹亮的歌声翻山越岭,横跨溪河,久久回荡在天地间。
桑植是个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份。这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桑植民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结合。
桑植是个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份。这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桑植民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