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
惠山泥人是一种根植于民间、取材于民间的传统民间工艺,在我国民间工艺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绽放在太湖之滨—无锡的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
惠山泥人是一种根植于民间、取材于民间的传统民间工艺,在我国民间工艺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绽放在太湖之滨—无锡的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
“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这是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对惠山泥人的赞誉。无锡盛产泥人,因无锡泥人的生产和销售全部集中于无锡惠山一带,故无锡泥人也称“惠山泥人”。据传,惠山泥人这种民间工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无锡当地三大著名特产之一。
提及惠山泥人,首先要了解它的制作原料。惠山泥人选用一种特殊的黑泥做原料,这种黑泥产于惠山东北坡山脚下距离地面约一米处,是一种十分适合“捏塑”的优质原料,泥土细腻滋润,黏性特别好,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用黑泥捏塑出来的惠山泥人,色彩鲜艳悦目,造型饱满生动,线条流畅,情趣盎然,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最具 有东方色彩的艺术之一”。
【惠山泥人的分类】
惠山泥人“阿福”系列
手工制作惠山泥人
渔翁
色彩艳丽、线条优美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耍货”,也称“粗货”,生产时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另一类是手捏戏文,因为不用模子,完全靠手工捏制,也称“细货”。“粗货”包括泥人、石膏工艺品,造型单纯,用笔粗放,色彩明快,可以批量生产,产量众多,价格低廉;内容多数是喜庆吉祥题材,像大阿福、老寿星、蚕猫、渔翁得利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细货”选取的题材多是戏曲人物,模仿戏曲人物的造型、神态及动作捏制而成。此外,也以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等作为题材。“细货”制作精细,塑画生动传神,色调秀丽明隽,极具艺术表现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惠山泥人的传统工艺】
看上去简简单单的惠山泥人,却有着极为复杂的传统工艺,包括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惠山泥人是泥塑设计与彩绘设计的高度统一,有一种说法叫“三分塑七分彩”,也可以称作“三分坯子七分画”,可见彩绘技艺在惠山泥人工艺制作中的特殊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惠山泥人的美是造型的美、色彩的美、线条的美、图案的美融会在一起的美的集成,是塑和彩的高度和谐统一。
【惠山泥人的传说】
阿喜
阿福与阿喜
年年有余
关于惠山泥人的起源,在无锡当地有两种传说,无不充满着传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种传说认为,惠山泥人行业的祖师是战国时期的 大军事家孙膑,据说晚清光绪年间成立的泥人业行会——耍货公所(现惠山史家弄)供奉的祖师就是孙膑。孙膑和庞涓都是战国时期名士鬼谷子的弟子,在魏国担任将军的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学,唯恐其取代自己的位置,就用毒计对孙膑施以膑刑,让他变成废人。孙膑历经百般磨难后,逃往吴国,流落到惠山一带。为了破解庞涓的排兵布阵,一雪前耻,孙膑冥思苦想,捏了很多泥人、泥马代替真人、真马来研究。后来,孙膑到齐国出任将军,在与魏国庞涓大军的作战过程中,使用了在惠山研究出来的破阵之法,攻破了庞涓大军,最后将庞涓杀死。孙膑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在当地得以流传,因此孙膑理所当然地成了惠山泥人行业的祖师爷。
还有一种传说认为,首创惠山捏泥人技艺的是明代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刘伯温。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后,派刘伯温到各地勘查。刘伯温来到惠山后,发现此处有王者之气,恰巧惠山又是所谓的“龙山”,刘伯温担心这样的风水之地会有帝王横空出世,危及大明王朝的统治根基。聪明绝世的刘伯温在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终于想出了一个破坏惠山风水的好主意,他让当地老百姓到惠山脚下挖取黑泥,捏制帝王将相用来出售换钱,这样惠山一带便不会出现大富大贵的人物了。刘伯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 这个馊主意却让惠山泥人成为享誉神州大地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惠山泥人的历史】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可信以为真。关于惠山泥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当始见于明代。明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曾记载:“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一书也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可见至少在明代末期,惠山泥人已经在当地店铺广为出售了。到了清代中期,惠山泥人艺术发展已趋成熟。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命惠山泥塑业著名的艺人王春林做泥孩数盘呈上,并对惠山泥人的技艺十分称赞。慈禧太后六十岁寿辰时,无锡地方官员在惠山定制了一套名为《蟠桃会》的手捏泥人进贡朝贺,从此惠山泥人成为朝廷贡品。
【大阿福】
街区里的大阿福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在民间传说中,“大阿福”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健壮孩子的可爱形象,寓有镇邪、降福之意。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很久以前,惠山一带野兽出没,危害人类,一个名叫“沙孩儿”的小孩勇于和野兽搏斗,为地方除害。惠山的百姓为了纪念“沙孩儿”,便根据他的形象捏制泥人,取名为“大阿福”。有人考证,“大阿福”的形象其实源于佛教,是从唐代惠山寺石经幢的高浮雕结伽趺坐佛像,以及宋代惠山寺金莲桥的浅浮雕牡丹童子图案中衍生出来的。大阿福之所以被称作“沙孩儿”,是因为沙就是沙门,而“沙孩儿”实际上就是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早期的大阿福极有可能用于寺庙供奉。
惠山泥人作为吴文化和无锡地方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造无锡城市地方特色和江南区域文化形象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但是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如惠山黑泥日益稀少、泥艺人才青黄不接、手工捏制成本飙升、知识产权遭受侵害等难题,这些问题需要上自国家、省市,下至民间组织乃至个人的齐力解决。2006年,惠山泥人遗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相信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惠山泥人这一传统艺术能够融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于一体,展现出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