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姜女石遗址

东临碣石秦宫阙

姜女石遗址,位于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的止锚湾海滨,临近渤海。遗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头、止锚湾、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丝屯等地。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4年开始勘探发掘。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应与秦始皇东巡碣石有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女石遗址,位于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的止锚湾海滨,临近渤海。遗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头、止锚湾、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丝屯等地。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4年开始勘探发掘。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应与秦始皇东巡碣石有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古碣石之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千百年来,魏武帝曹操的这首著名诗篇,一直在喜爱文学的人们中传诵。可是,魏武帝东临之“碣石”究竟是何处?历代学者却争论不休:或说“碣石”为山,或说“碣石”为石、为地域;有人称“碣石”已“沦于海”,有人则说其“立于巨海”,还有人说其“矗立于岸”。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使得“碣石”的所在地成了一个千古未解的谜。

其实,在魏武帝之前,秦始皇、汉武帝都先后东巡“碣石”。据《史记》所载:“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秦始皇到碣石巡游有浓厚的迷信求仙色彩,同时,择地作“东门”,更有炫耀天下、警示六国旧贵族的政治目的。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在碣石旁修建了“汉 武台”。秦汉相距不远,汉武帝的东巡与秦始皇的出巡似乎有相同的目的,而两者所巡之碣石,应当是同一所在。至于后来,魏武帝追秦汉帝王之风,东临至此,观海赋诗,也自在情理之中。当然,在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以前,这些还只能是一种推论。

姜女石遗址

姜女石

在山海关北,辽宁境内东戴河的海域中,三块巨石伫立于此,当地人称其为“姜女石”。此石长年立于海中,造型奇特,体量硕大,在海滩上即可看见,是海中耸立着的一组自然礁石,故人们给了三座石头很多名称:姜女石、姜女坟、碣石、海蚀石。

在山海关北,辽宁境内东戴河的海域中,三块巨石伫立于此,当地人称其为“姜女石”。此石长年立于海中,造型奇特,体量硕大,在海滩上即可看见,是海中耸立着的一组自然礁石,故人们给了三座石头很多名称:姜女石、姜女坟、碣石、海蚀石。

1982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发现了几处秦汉时期大规模的高台建筑遗址群,并出土了一批为考古界所注目的秦代雕纹空心砖、瓦当、陶井圈等大型建筑构件。其中,用于蔽护屋檐的高浮雕夔纹巨型大瓦当,直径竟达52厘米,线条生动流畅,风格古朴典雅,此前仅在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出土过一件,是秦始皇专用的建筑材料。另外,在 此还发现了大量汉砖和汉时绳纹、云纹瓦当,其中的“千秋万岁”大瓦当亦是汉代帝王宫殿所专用。

据此,专家们断定,此处应是当年秦始皇东巡的一处行宫,并延续至汉代,经重建,成为汉武帝东巡观海的“汉武台”。

说此处是秦皇、汉武东巡之“碣石”。还有更为直接的证据。从字源意义上看,古辞书上解释:“碣,特立之石”(《说文解字》);“碣石者,碣然而立于海旁也”(《尔雅·释名》);“方者为碑,圆者为碣”,“圆头石碑为碣石”(《中华大字典》)。说法虽然不一样,但却都适合“姜女石”。

绥中石碑地秦始皇行宫遗址距姜女石仅400米,有一条人工的甬道。每逢春秋落大潮时,人们可以从岸边步行到姜女石处。经考查,姜女石与秦皇行宫主体遗址中轴线相对应,它是两块“落地生根”的巨石,而另一块则为无根落石。至此,专家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史称秦皇东巡之“碣石”,不过就是这“碣然特立”的姜女石。秦皇东巡到此,借天然形成的姜女石刻铭,建“立于海旁”的“碣石门”,以象征着秦的东大门,史料与实证相符得如此严密,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大概是由于千百年来雷击、海蚀、风吹、日晒,有块巨石塌落,刻辞铭文磨灭才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姜女石遗址

碣石宫残存的柱础

姜女石遗址

碣石宫夯土地基

姜女石遗址

碣石宫中心遗址

【揭秘碣石宫】

经多年的勘测发掘考察,现已初步探明:姜女石秦汉建筑群址总面积约25平 方千米。六处大型宫殿遗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头、瓦子地、大金丝屯、止锚湾和周家南山。它以石碑地为中心,止锚湾、黑山头为两翼,地理形式恰似一个伸展两翼的雄鹰,从遗址向海上眺望(辽东湾),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左右环抱的水域与遗址前的近海连成一片,恰似庭院的门庭。这种融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于一体的布局,符合我国古代阴阳五行的择地学说,从无限的海洋空间中又相对封闭出一个有限的可把握的空间,给人以安全、稳定感。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从绥中姜女石宫殿群址到1986年河北省北戴河金山嘴发现的秦皇宫遗址,绵延百余华里应为一体建筑,其规模和形式近似阿房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选择的“国门”所在。因面对海中的姜女石,即碣石,苏先生将此秦皇行宫命名为“碣石宫”。

碣石宫的主殿在石碑地,它是一座规模宏伟的高台多级建筑,总体轮廓呈“曲尺形”,东西最宽处为256米,南北长496米,外围墙宽2.8米,宫内墙宽1米左右。以其南部的大夯土台为中心,城内形成“三步阶梯状”的建筑台面。宫内亭、台、廊、阁林立,疏密有致,从夯基分布看,形成十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区域,而主体建筑又分布在南部小曲尺形范围内。城内东南角发现有十二个直径为2.5米的等距离的圆坑,坑建于基岩下,挖完后,又填土至半,上部又有一小坑,在坑边有沟槽,通往该坑,从形状看,似“承露盘”状。它们构成一个长方形的区域,这样对称分布的圆坑应与祭祀求仙有关。建筑主面朝院,以墙、廊连接或围绕建筑,形成院院相套,相对独立的组别,各院落间的排水系统相当发达,排水管道节节相套,重要散水区则以卵石或石块铺道。“沐浴间”内以青砖铺面,有的青砖上还饰有菱形花纹,典雅大方,浴池呈漏斗状,下有排水管道与临屋内渗水井相连。宫殿的台阶,均为菱格纹面的空心砖踏步,豪华高贵。建筑构件如大夔纹瓦当、变形夔纹瓦当、云纹瓦当、井圈、筒板瓦等,随处可见。

姜女石遗址

碣石宫墙基遗址

姜女石遗址

碣石宫秦代夔纹瓦当

姜女石遗址

汉代千秋万岁瓦当

在秦碣石宫址的上面,又发现了汉代建筑,它完全利用了秦代建筑的基础,围绕中心大夯土台,呈方形分布,汉代建筑的墙体加宽至1.4米,并掺杂了大量秦碣石宫毁坏后的倒塌堆积土,能利用的础石也尽量利用,所用瓦当均为“千秋万岁”瓦当。遗憾的是,长期的自然及人为破坏,已使汉代文化层几近无存。所幸的是,通过现存的遗存,已然能证明“汉武台”亦在此处。从遗址保存的情况看,碣石宫的使用期并不长,且毁于火灾,到处可见烧焦的木炭,烧红的土坯,烧成红褐色的筒板瓦,使人不由想起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剧!

黑山头遗址总体呈方形,主体建筑在前面临海处,面对龙门礁。中部有一组建筑内有陶井与窖穴,极似“冰井台”,大概是行宫里用来贮藏保鲜食品的处所。

瓦子地遗址位于主宫北百余米处坡地上,夯土基础多于生土,上面挖槽起筑,个别地方以红色砂土铺垫,总体形状不规则,大致可分三组建筑,略呈“品”字形分布。这里有烧瓦陶窑一座,这无疑是碣石宫建筑材料生产之处。该窑为秦汉时流行的“马蹄窑”,设计合理,工艺简单,科学实用,充分体现了古代窑工的创造力,也为研究东北地区秦代制陶业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周家南山遗址位于一山岗上,山岗北为平原,东、西两面为冲沟,南面为山顶平地。遗址中有一方形夯土台,边长20~40米,在夯土台的南面,为一平坦的广场,站在夯土台上,周围景色尽收眼,远眺东南两面,辽东湾波光粼粼,石碑地遗址犹如一位慈祥的老人端坐在南面海边,沐浴着阳光,止锚湾、黑山头则仿佛老人的双臂向左右自然伸出。远望西北方向,山海关长城蛇形曲折,蜿蜒起伏。

姜女石秦汉宫殿建筑群址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的建筑、秦代文明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对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对山海关外的开发,研究当时我国东北部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姜女石遗址

止锚湾碣石宫遗址大门

上一篇:析木城石棚
下一篇:五女山山城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