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定鼎天下的见证
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古代宫殿之一,它由努尔哈赤始建东路,皇太极营建中路,至乾隆年间扩建西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规模——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90余所,房屋300余间。沈阳故宫原称盛京宫阙、奉天行宫,作为清朝(后金)君主皇宫的时间不足二十年,但正是它见证了清朝从称雄东北到定鼎天下的历程。
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古代宫殿之一,它由努尔哈赤始建东路,皇太极营建中路,至乾隆年间扩建西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规模——占地6万平方米,建筑90余所,房屋300余间。沈阳故宫原称盛京宫阙、奉天行宫,作为清朝(后金)君主皇宫的时间不足二十年,但正是它见证了清朝从称雄东北到定鼎天下的历程。
【东路:大政殿与十王亭】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本来只是女真建州左卫一个小部落的酋长之子,继承自父祖的兵员不过数十,但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后,竟在三十年间削平群雄,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与关内明王朝对峙的后金政权。万历四十四年(1616),后金初建时定都赫图阿拉(在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天命六年(1621),后金攻陷辽阳,在其城东五里筑造新都,取名为东京。天命十年(1625),后金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在沈阳城内北门以南修建了汗宫,也就是最近才被发现的“汗王宫”,作为自己的住所;在城中心的位置建造办公场所,也就是现在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最重要的是大政殿和十王亭,还包括最南边的东、西奏乐亭,以及大殿后的銮驾库,总共有十四座建筑。人们知道汗王宫的存在,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的中国 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份《盛京城阙图》,上面清楚地用满文标注了“太祖居住的宫”。对于努尔哈赤的这座寝宫,因为没有留下详细的文字资料,所以研究者仅能凭借现存遗址进行推测。
大政殿与十王亭
这一组建筑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初称大衙门或大殿,天聪十年(1636)命名为笃恭殿,康熙时改称大政殿,是清入关前举行重大活动和综理朝政的场所。这种建筑形式是清初八旗共治国政制度的反映,是满洲贵族集权的象征。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加强君主集权,削弱八旗王、贝勒权势,八旗亭变成八旗各署办事或值班的处所。内三院、六部建立后,八旗亭成为八旗值班官员听候传唤的所在。
这一组建筑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初称大衙门或大殿,天聪十年(1636)命名为笃恭殿,康熙时改称大政殿,是清入关前举行重大活动和综理朝政的场所。这种建筑形式是清初八旗共治国政制度的反映,是满洲贵族集权的象征。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加强君主集权,削弱八旗王、贝勒权势,八旗亭变成八旗各署办事或值班的处所。内三院、六部建立后,八旗亭成为八旗值班官员听候传唤的所在。
汗王宫建在沈阳的九门边上,大门朝南,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米,残高0.4米,1米多长的南北围墙也依然可见。因为女真有习俗,部落首领都是住在最高处,所以当努尔哈赤在地处平原的沈阳修建王宫时,就夯土起台,将家安在了高台上。筑在高台上的二进院,发现了由台阶、砖筑台基、夯土等构成的“回”字形,台基南北宽约23.5米。
沈阳故宫东路建筑群以其特有的女真风格闻名,整体布局模仿满人行军时的扎营方式:居中的是大汗的金顶帐篷,两旁各有五个将领居住的帐篷。沈阳故宫北边的大政殿就相当于金顶帐篷。大政殿原名“大殿”,1636年改名“笃恭殿”,康熙时启用今名。大政殿坐落在高1.5米的条石须弥座上,殿顶上八角重檐攒尖,上面覆盖着黄绿色琉璃瓦;殿前两根檐柱上雕刻着两只飞升的盘龙。殿身为三圈柱,外檐 柱二十四根,支撑下檐;外槽的八根柱子支撑上层檐;内槽的八根柱子伸向殿顶,托起藻井。这里的雕刻艺术,采用了很多藏传佛教的内容。殿身上有八组、四十八扇隔扇门,关上是墙,打开就是门。
在大殿两侧,十座王亭有序排列,东面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面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象征拱卫汗权。十王亭上翼角高张,以灰砖砌墙、青铺瓦顶。这其实是后金政治体制在建筑上的反映:汗王与八旗贵族共同执政,以为“君臣合署办事”。努尔哈赤在大政殿处理政务,八旗的固山额真(旗主)们则在八旗亭中办公;左右翼王不常设,只有战时才有,那两座王亭其实是供四大贝勒轮流值时用。
与中国古代传统宫殿的封闭不同,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是开放式的,将宫殿的建筑全都展现在外。东路建筑处处都有“八”的存在,因为努尔哈赤创制了“八旗”制度,奠定了清朝一统天下的基础。这组建筑在“八字形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又以“八角形大殿”配上“八旗衙门”。
大政殿
大政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面阔2.65米,次间面阔各1.84米,各面均等。在古建筑中,柱子是主要承重构件,也是分隔间量的主要依据。大政殿采用中国古建筑的抬梁式技法,即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置檀,檀上置椽、望板来构成屋项。
大政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面阔2.65米,次间面阔各1.84米,各面均等。在古建筑中,柱子是主要承重构件,也是分隔间量的主要依据。大政殿采用中国古建筑的抬梁式技法,即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置檀,檀上置椽、望板来构成屋项。
大政殿内景
大殿内,地坪正中为木雕金漆宝座,背倚巨大的木雕金漆屏风。殿内顶棚中央,雕刻降龙藻井,四周则配以木雕垂莲、福、禄、寿、喜字天花和梵文。内柱柱头之间全部用透雕花板连接。殿内还高悬乾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题的匾联。
大殿内,地坪正中为木雕金漆宝座,背倚巨大的木雕金漆屏风。殿内顶棚中央,雕刻降龙藻井,四周则配以木雕垂莲、福、禄、寿、喜字天花和梵文。内柱柱头之间全部用透雕花板连接。殿内还高悬乾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题的匾联。
【中路:皇太极的前朝后寝】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于沈阳城外四十里的叆鸡堡。他生前没有指定继承 人,结果四子皇太极在斗争中胜出。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极于大政殿即汗位。
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着手修建沈阳故宫的中路建筑,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大清门位于中路最南端,是沈阳故宫的门户。在大清门外,伫立着两个高大的牌坊,东为文德坊,西为武功坊。大清门往北就是“金銮殿”——崇政殿,皇太极在这里打下了清朝定鼎天下的基础。皇太极建造的这部分建筑已如中原王朝的宫室,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各个宫殿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这是皇太极大权独揽,实现“南面独坐”后,在建筑上的体现。
皇太极对沈阳故宫的另一大改造就是,使这里成为“前朝后寝”的格局,不必再如努尔哈赤那样在汗王宫和大政殿间来回奔波。这也是后来汗王宫废弃的原因所在。皇太极的后宫位于崇政殿北部,包括后宫门楼凤凰楼、正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和次西宫永福宫等。正门凤凰楼是三层歇山式建筑,五宫则雄踞在4米高的方台上。
走进凤凰楼下的大门,呈现的是“凹”状分布的几座后妃寝宫:正北清宁宫住着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孝端文皇后),在其前面东西两侧分别是东、西宫和次东、次西宫。这五座宫室都是前后廊硬山式建筑,屋顶上铺黄绿琉璃瓦,凡正脊、戗脊、走兽都是用五彩琉璃瓦制作。清宁宫保留了女真习俗,在东次间开门,其他五宫都是正中开门。
崇政殿
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
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
崇政殿内景
殿内顶棚为“彻上明造”,在殿堂正中,建有“凸“字形堂陛。殿内四根金柱,为沥粉贴金的金龙蟠柱。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
殿内顶棚为“彻上明造”,在殿堂正中,建有“凸“字形堂陛。殿内四根金柱,为沥粉贴金的金龙蟠柱。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
【西路:以汉化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
清朝入关后,沈阳变为陪都,沈阳故宫也自然失去了原先的作用,但因为这里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所以历代皇帝都对其极为重视。康熙十年(1671),玄烨东巡,在拜祭祖陵的同时,还到沈阳故宫祭奠。此后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皇帝也都曾东巡沈阳,在旧宫举行大典。
乾隆时,沈阳故宫增建东所、西所、飞龙阁、翔凤阁等中路建筑;加建西路建筑,如嘉荫堂、文溯阁等。这些建筑或仿造北京故宫,或照搬江南景观,全都是不折不扣的汉族风格。文溯阁是为收藏三万六千多册的《四库全书》而专门修建,所以取“水克火”之意,在阁顶铺设黑绿色琉璃瓦。
同时还有被改建为太庙的三官庙。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官庙改名景佑宫。乾隆四十三年(1778)景佑宫奉旨移至德盛门里路东,其旧址改建为清太庙。从此,这里正式成为沈阳故宫的一部分。
凤凰楼
凤凰楼原名“翔凤楼”,清宁宫内院的门楼,是盛京城著名的“八景”之一,称“凤楼晓日”。是一座歇山琉璃瓦顶的三层楼阁,自身高20多米,又建在4米高的高台上,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凤凰楼原名“翔凤楼”,清宁宫内院的门楼,是盛京城著名的“八景”之一,称“凤楼晓日”。是一座歇山琉璃瓦顶的三层楼阁,自身高20多米,又建在4米高的高台上,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清宁宫
清宁宫建成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崇德元年改国号为清后正式定名。为五间硬山顶前后出廊式建筑,东间为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寝宫,西四间为宫廷内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和皇帝宴客之所。
清宁宫建成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崇德元年改国号为清后正式定名。为五间硬山顶前后出廊式建筑,东间为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寝宫,西四间为宫廷内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和皇帝宴客之所。
【故宫厄运与再现辉煌】
晚清时期,紫禁城都曾沦陷敌手,自然更无力保护盛京旧 宫的安全。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出兵占沈阳,大政殿前成为俄军的操场,三年后沙俄军队撤走。沈阳故宫经此一劫,其中物品损坏上万件,丢失金器、金锭等重达一万两以上,丢失官窑瓷器6300多件。
民国三年(1914),奉天督军段芝贵将沈阳故宫收藏的清宫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等文物10余万件,连同文溯阁《四库全书》,一同运往设在北京故宫文华殿、武英殿的古物陈列所,沈阳故宫为之一空。
奉系统治东北期间,张作霖在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奏乐亭中架设了马可尼式无线电远程收发报机,以接收来自欧美的电报。当时大殿内被密集地拉设电线,甚至金柱都不能幸免。张作霖五十大寿时,邀请梅兰芳等名角唱了三天堂会,为能“与民同乐”,大帅命人在沈阳故宫前安置了无线电扩音器,转播帅府内的演出。
后来,沈阳故宫旧址内设立了“东三省博物馆”,曾改名奉天故宫博物院、国立沈阳博物院。但是博物馆建立初期,沈阳故宫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比如奉天教育会占据过中路西所,奉天通志馆占据过文溯阁东院。其他大部分宫室则被军队占用为军营。沈阳故宫的东、西两路、中路东西所,以及大清门外的太庙等,都是东三省博物馆鞭长莫及的。博物馆能管理的仅有中路大清门内到清宁宫一线,主要建筑有崇政殿、飞龙阁、清宁宫、永福宫等十七处八十七间房屋。
1955年,政府建立沈阳故宫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沈阳故宫博物馆改名为沈阳故宫博物院。2004年,沈阳故宫作为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