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诸祖的龙眠之地
盛京三陵,指早期的三个清朝皇家陵寝,即辽宁省沈阳市郊的清福陵、清昭陵和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的清永陵。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盛京三陵,指早期的三个清朝皇家陵寝,即辽宁省沈阳市郊的清福陵、清昭陵和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的清永陵。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俯瞰清永陵
永陵的陵寝建筑由前至后纵横排列,如下马碑纵向,前宫门横向,东西厢房纵向,四祖碑亭横向,果膳房纵向,启运门横向,东西配殿纵向,启运殿横向。正视则一纵一横,交替进行,经纬组合,灵活多变。这种经纬交错排列给人以生动、新鲜、灵活、深邃之感。
永陵的陵寝建筑由前至后纵横排列,如下马碑纵向,前宫门横向,东西厢房纵向,四祖碑亭横向,果膳房纵向,启运门横向,东西配殿纵向,启运殿横向。正视则一纵一横,交替进行,经纬组合,灵活多变。这种经纬交错排列给人以生动、新鲜、灵活、深邃之感。
【永陵——清朝第一陵】
清永陵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前建在盛京的三座祖陵之一,号称“盛京三陵”(因地处山海关外,故又称“关外三陵”)之首。
清永陵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启运山下,这里共有努尔哈赤祖先的4座陵寝和2座陪葬墓,安葬有四帝、四后和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伯父和叔父。清永陵是清朝皇家陵寝中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满族文化特色最浓郁的帝王陵寝建筑群。
永陵建筑格局,前为神道,后为陵宫,神道为陵寝的中轴线,陵宫为陵寝建筑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占地面积1.137公顷,由前院、方城、宝城组成三进院落,前院和方城为长方形的两进院套,围筑风水红墙,前院由正红门、四社拼申功圣榔卑亭、齐班房、佗勃李房、膳房和果房组成;方城内有启运门、启运殿、东西配殿等建筑。宝城为第三进院套,平面呈八角马蹄形,东西宽22米,南北纵深18米。前院、方城和宝城形成前朝后寝的陵寝格局。
“永陵”一名寓意“江山永恒”,清朝皇帝们希望先祖的灵魂能够保佑清朝的江山万代永存。清永陵的陵山被清朝皇帝敕封为“启运山”,寓意光启鸿图、肇兴帝业、开先启后,因而在清朝皇帝的心目中,清永陵是神圣而又神秘的龙兴圣地。
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共9次从北京到永陵祭祀先祖,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按照长辈为尊的礼制原则,清朝皇帝祭祖必须首先拜渴清永陵,然后依次为清福陵和清昭陵。清永陵在清朝的帝陵中是地位最受尊崇的清朝第一陵。
永陵四祖碑亭
清永陵中,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居东,曾祖福满居西(中),祖父觉昌安居东,父亲塔克世居西。与四祖陵墓对应的是清永陵前院中的四祖碑亭,同样按照“左昭右穆”的陵制呈一字形东西排列。
清永陵中,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居东,曾祖福满居西(中),祖父觉昌安居东,父亲塔克世居西。与四祖陵墓对应的是清永陵前院中的四祖碑亭,同样按照“左昭右穆”的陵制呈一字形东西排列。
【清福陵——努尔哈赤的陵寝】
清福陵是大清王朝的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位于沈阳旧城东五千米处,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清福陵始建于天聪三年(1629),崇德元年(1636)四月十二日,正式定陵号为“福陵”。清福陵是清朝皇室命名的第一座祖陵。1636年至1820年间多次重建和改建,最后形成陵寝规制。陵寝建筑群由下马碑、石牌坊、正红门、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台阶、神功圣德碑楼、涤器房、果房、茶膳房、朝房、隆恩门、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焚帛炉、二柱门、石五供、大明楼、宝城等组成,其中依山势所建的神道上的一百零八磴台阶匠心独具。石牌坊雕造精细,反映了清早期满族建筑技术的水平。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后来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勘舆家的指导下进行,从选址到规划设计,考虑了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有清一代的二百多年间,清福陵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含的历史史实,都是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
俯瞰清福陵
福陵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福陵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因此,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由于福陵修建时间跨度较长,又始建于清入关之前,因此,清福陵又有别于其他明清皇陵。第一,清福陵与明清其他皇陵相比,虽然规模较小,但规制完备,构成皇陵礼制活动的主要建筑齐备。清朝帝王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因此清福陵的建筑布局仿照宫殿建造,采用了“前朝后寝”的形式,享殿是皇陵中朝 会的“殿堂”,地宫是象征性的寝宫。第二,福陵是明清帝王陵寝中仅存的保护完整的火葬墓之一。火葬是满族及其前身女真族的丧葬习俗,包括福陵的清盛京三陵则成为这一民俗文化的载体。第三,清福陵自然环境幽雅比观。它坐北朝南,南北狭长,前临浑河,后倚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清幽,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赏心悦目、丰富多彩。
【清昭陵——皇太极的陵寝】
清昭陵,满语称作“额尔登领蒙安”,是清朝的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陵墓,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俗称“北陵”。陵寝建筑规制完备,古建筑群保存完整。陵区古松参天,草木葱郁,湖水荡漾,清碧绝尘。楼台殿阁,雄伟壮丽,金瓦红墙,斑斓耀目。陵内除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外,尚有皇后一人与太宗合葬,清昭陵妃园寝内还葬有后宫女子十一人。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至顺治八年(1651)初建完成。1652年至182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又对之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终清之世对清昭陵的使用和保护,使之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因此使清昭陵成为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典制、祭祀礼仪、职官体制和建筑技术、工艺、环境地理学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也记录着清朝和民国年间的沧桑历史。
昭陵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陵,建筑群由神桥、石牌坊、石像生、华表、正红门、大碑楼、方城、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东配楼、西配楼、月牙城、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组成,其中石牌坊、石像生、华表及隆恩门券脸石雕为石刻艺术珍品。此外陵区古松参天,草木葱郁,楼台殿阁,雄伟壮丽,清初有诗咏之:“龙蟠翠嶂郁岩晓,路夹苍松白玉桥,十二羽林严侍卫,风嘶铁马白云霄。”
因此,清昭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典型范例,也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
昭陵隆恩殿
昭陵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