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东北大地的历史风云】
自古以来,在辽宁大地上,生活着诸多的民族,各个民族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那些散落在辽宁大地上的文化遗迹,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沈阳故宫、盛京三陵是清朝崛起的见证;奉国寺、广济寺塔、朝阳北塔、崇兴寺双塔是辽代文化的结晶;锡伯家庙,留下了一个为祖国奉献的民族的记忆,张氏帅府,留下了东北近现代史上的诡异风云。这就是辽宁厚重的历史见证,这就是辽宁最引人注目的人文胜景。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本来只是女真建州左卫一个小部落的酋长之子,继承自父祖的兵员不过数十,但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后,竟在三十年间削平群雄,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与关内明王朝对峙的后金政权。万历四十四年(1616),后金初建时定都赫图阿拉(在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天命六年(1621),后金攻陷辽阳,在其城东五里筑造新都,取...
清永陵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前建在盛京的三座祖陵之一,号称“盛京三陵”(因地处山海关外,故又称“关外三陵”)之首。 清永陵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启运山下,这里共有努尔哈赤祖先的4座陵寝和2座陪葬墓,安葬有四帝、四后和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伯父和叔父。清永陵是清朝皇家陵寝中年代...
关于奉国寺始建年代,现在很多资料称其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据寺内所藏元大德七年(1303)《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记载,“州之东北维寺曰咸熙,后更奉国,盖其始也,开泰九年处士焦希赞创其基。”僧人净慈法师所著《义县奉国寺纪略》记 载,“清朝光绪八年(1882),维修大雄殿时有八门尺从东南角梁架上坠落,上书...
广济寺也称大佛寺,相传肇建于唐,但根据记载应是建于辽。约在辽道宗清宁年间,建广济寺塔的前后修建此寺。从金代诗人王寂夜宿锦州广济寺时题诗来看,当时广济寺已是座建筑相当不错的禅寺。元末寺毁于火。明永乐十二年(1414)、弘治六年(1493),正德八年(1513)、十三年(1518),嘉靖五年(1526)、十一年(1532)迭次重修。当时宣大巡抚文贵撰文...
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石窟群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义县万佛堂村,其修建规模之大、年代之久,居我国东北地区之首。与它同期修建的还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两大著名石窟。是由书法摩崖、石刻造像构成的艺术综合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之瑰宝。 ...
朝阳北塔,清代以前史籍无明确记载,至晚清和民国年间所修地方志,略有所录。哈达清格撰《塔子沟记略》卷三《市镇》条载:“三座塔……筑土为城……东塔倒坏,仅存其基。南塔、北塔尚在其势”。清修《承德府志》卷二十一《古迹》条载:“兴中故城……辽金时代所建三塔犹存,人称为三座塔”。民国年间编修的《朝阳县志》则谓“三座塔,均在城内...
关于崇兴寺双塔的创建年代,综合各种文献记载,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一)唐代说。《盛京通志》、《广宁县志》(康熙本)、《北镇县志》等书都记载双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二)辽代说。清人厉鄂所作的《辽史拾遗》一书,对双塔的建造年代有很明确的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期间,听信谗言,把他的儿子耶律浚与 ...
锡伯家庙,又称太平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据太平寺的满文碑文记载:“康熙四十六年,锡伯部众筹银六十两,购房五间,建立太平寺。”太平寺初建时,只有五间青砖瓦房。乾隆十七年(1752),扩建了大殿三间、两厢配殿三间及正门 三间等主要建筑物,成为一座较为完善的家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葺一次...
一片石的长城风云 人们一般以为到了山海关老龙头,就已经到了长城东去的尽头。其实不然,出了山海关15千米后,还有一段更为雄壮的绥中县九门口长城,应该说,只有到了这里,才算真正到了长城最终的尽头。九门口长城位于绥中县西南部,长约44千米,保存程度完好。九门口长城可以分为两段,一段位于李家...
东北现代历史的缩影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位于沈阳市,是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始建于1914年,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2002年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主要的建筑有大、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是迄今东北地区保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