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广济寺

塔寺合一的古建筑群

“卓卓浮屠霭夕晖,诸天景物望中微。凭陵几见川原改,剥落频经劫火飞。雨散天花衣欲湿,光含舍利鸟知皈。寄立华表峰头鹤,城郭人民是与非。”这首诗是金人王寂咏锦州八景之一广济寺塔的诗句。就在这千年古塔后面,有一座壮丽巍峨的古建筑——广济寺。

“卓卓浮屠霭夕晖,诸天景物望中微。凭陵几见川原改,剥落频经劫火飞。雨散天花衣欲湿,光含舍利鸟知皈。寄立华表峰头鹤,城郭人民是与非。”这首诗是金人王寂咏锦州八景之一广济寺塔的诗句。就在这千年古塔后面,有一座壮丽巍峨的古建筑——广济寺。

广济寺

俯瞰广济寺古建筑群

【广济寺的历史】

广济寺也称大佛寺,相传肇建于唐,但根据记载应是建于辽。约在辽道宗清宁年间,建广济寺塔的前后修建此寺。从金代诗人王寂夜宿锦州广济寺时题诗来看,当时广济寺已是座建筑相当不错的禅寺。元末寺毁于火。明永乐十二年(1414)、弘治六年(1493),正德八年(1513)、十三年(1518),嘉靖五年(1526)、十一年(1532)迭次重修。当时宣大巡抚文贵撰文勒碑纪其事。清嘉庆十四年(1809)寺再毁于火。道光六年(1826)重新修建,到九年始竣工。光绪十四年(1888)又重修过。这前后均曾撰文勒碑记载其事。现存建筑为清道光时所重建的。

【广济寺的建筑格局】

广济寺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它北依大塔胡同,西毗天后宫,南为广济寺塔,东临昭忠祠。寺的布局呈长方形,有前殿五间,碑亭两座,东配殿七间,中殿三间,后殿七间。

前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门外有石狮两座。殿为单檐歇山式,大式木架结构,双翘五踩斗拱。正脊两端各有箭把式鸱吻一个,并有垂脊直脊、跑兽。在房顶四角的灰瓦下还有兽纹沟头和滴水。两座碑亭在前殿北阶下东西侧,内有道光九年重修广济寺时碑记。碑亭为四角攒尖单檐大木结构,台基平削式,上立四根石方柱,脚下嵌以栏板。灰瓦顶、四垂脊,脊上有跑兽,脊端有仙人一尊,亭顶有覆盆垂莲座,上托莲花金顶。

东配殿在前殿、中殿间的东侧,共七间,为硬山小式木架结构。中殿是关帝殿,面阔三间,殿为单檐硬山五脊顶,石质的平削台墓,须弥座高有1.2米,殿前为卷棚顶大木结构,灰瓦顶,正脊两端按有鸱吻,垂脊有跑兽,殿有八根檐柱,其中四根刻有两副对联,据县志记载原还有清文宗御书“万世人极”匾额。

后殿是寺的正殿,原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及药师诸佛。面阔七间,台基东西长28米,南北宽16米,高14米,呈须弥式,石质,台阶中部为御路石,两旁为踏跺,在东西侧各有一 吐水兽头,其中东侧已毁。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造,上下檐均用三翘七踩斗拱,束腰上雕有松鹿、麒麟及八卦等花纹。殿顶歇山九脊,垂脊直脊上均有跑兽,正脊两端按有剑尾式大吻,中间有砖雕阳文“慈云广敷,惠日长明”八个字,两檐各坡均灰瓦陇,上有兽头瓦当及卷草滴水,殿下两侧各有一碑,东边为明嘉靖十一年碑,现已毁,西侧为清碑。

【广济寺塔】

广济寺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砖实心密檐式,现高57米,塔檐共十三层。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砖维修。古塔体量宏伟,是辽西最高的古代建筑,是京沈途中唯一能从列车上望到的辽代高塔,被认为是锦州古城的标志。

该塔是砖造,八角十三层,空心密檐式。第一级塔身每面雕有佛像五尊,中有佛龛一,龛上有宝盖,龛内雕有坐佛一尊,龛的左右两侧有胁侍菩萨两尊,立像上有两飞天。塔身的砖雕及佛像的雕刻的刀法遒劲,具有辽代雕刻的特点,对研究古代雕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原记“此塔共十三层,每层八角,每角横出楠木雀替,冒以铜兽,吞口缀以铜铃。每层中各嵌铜镜三面,冠以鎏金铜顶。”据说明代末年,有人误以为鎏金铜顶为赤金铸成,用炮轰过,以致破损,其他铜兽、铜铃、铜镜等遗失。

广济寺为辽宁省清代建筑物中规模较大,保持较好的佛寺,而明清重建时又保持了辽代的风格,如中殿建筑式样,正殿西的螭首及云纹、翻莲座、石刻均保持了当年辽代建筑物风格。解放前后虽几经劫难,佛像无存,碑记遭毁,殿台破损,石栏倾塌,但对研究辽、清建筑史仍有很大价值。

广济寺

广济寺天王殿

广济寺

广济寺塔

上一篇:奉国寺
下一篇:万佛堂石窟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