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禅塔双绝
辽宁省北镇市是一座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其城内东北隅的崇兴寺前并立着两座高大巍峨的双塔,因寺得名为崇兴寺双塔。两塔形制、结构基本相似,均为砖筑实心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崇兴寺双塔秀丽挺拔,气势非凡,微风徐过,八角檐上的风铃清脆作响。与庄严肃穆的崇兴寺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故而塔寺所组成的“禅塔双标”之景,自古便被选为“广宁八景”之一。
辽宁省北镇市是一座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其城内东北隅的崇兴寺前并立着两座高大巍峨的双塔,因寺得名为崇兴寺双塔。两塔形制、结构基本相似,均为砖筑实心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崇兴寺双塔秀丽挺拔,气势非凡,微风徐过,八角檐上的风铃清脆作响。与庄严肃穆的崇兴寺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故而塔寺所组成的“禅塔双标”之景,自古便被选为“广宁八景”之一。
【双塔的修建年代】
关于崇兴寺双塔的创建年代,综合各种文献记载,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一)唐代说。《盛京通志》、《广宁县志》(康熙本)、《北镇县志》等书都记载双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二)辽代说。清人厉鄂所作的《辽史拾遗》一书,对双塔的建造年代有很明确的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期间,听信谗言,把他的儿子耶律浚与 儿媳软禁在显州奉先军(今北镇地区)的普慈寺,大康三年(1077),耶律洪基又在普慈寺杀害了耶律浚夫妇,并埋藏其尸首于寺后九百米处。辽道宗临死之前后悔自己的行为,因此传位于耶律浚之子耶律延禧,即天祚帝。天祚帝继位之后,便着手为父母昭雪,命耶律阿思在显州奉先军为其父母营建昭陵(地点在今医巫闾山),同时在其父母遗骨处,建造了“万古千秋,极乐净土,福德智慧”的双塔以纪念耶律浚夫妇。此双塔,即今日的崇兴寺双塔。
从塔的结构材料和建筑风格上来看,崇兴寺双塔具有典型的辽代特征。辽代佛教盛兴,佛塔广泛分布在其统治区域之内,仅在我国东北地区就有30余座。此外河北、山西也有数量可观的辽塔,这些辽塔的样式差距不大,最常见的便是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塔,因为砖石坚固耐久,所以建筑材料多采用砖石。这种塔塔身较高,八面都镶有佛龛。且为实心,不能攀登。从第二级起呈密檐式状,基座的各个表面往往刻有各种佛教造型图案,常见的有佛像、金刚、力士、菩萨等。辽塔的整体形状,下部较粗大,逐渐向上内收。崇兴寺双塔基本符合这些特征。综合以上诸点因素,崇兴寺双塔建造于辽代,年代偏于中后期,大致是辽道宗至天祚帝年间。
【双塔的建筑风格】
双塔东距北镇市东环城公路148米,南对双塔南胡同,西距居民住宅25米,北距城墙138米。两塔坐北朝南,东西对峙,相距43米,东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3米。
崇兴寺双塔的塔基为砖筑八角形,基座每面长约7米,高3米,外包一层长条石。双塔的塔座分为两层,上层托硕大的仰莲座,座上承负塔身。下层为仰覆莲须弥座。每面束腰壸门柱和角柱都有雕花,须弥座的每角处还雕有一个做出负重样式的力士像,表达出承托塔身的含义,整个塔基的高度约占塔高的四分之一。
崇兴寺双塔是密檐式塔,其塔身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其塔的重点与精华也集中在第一层塔身之上,崇兴寺双塔第一层塔身通高5.65米,每面宽5.05米。塔身每面正中有一砖砌拱形佛龛,佛龛内雕有一尊坐佛,坐佛微笑合十,端庄肃穆,佛像后面雕有火焰式背托。东塔各佛皆着宝冠,西塔则均为螺鬓。龛内大宝盖上方两侧各雕有飞天图案。东塔飞天平直而头内视,西塔飞天均下俯而头外饰。
崇兴寺双塔塔檐共有十三层,第一层使用砖雕斗拱承托塔檐,其余十二层均用砖材叠涩出檐,这是典型的辽代特点。崇兴寺双塔第十三层塔檐作八角攒尖收顶。双塔塔刹采用金属塔刹,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双塔塔刹刹座为两层仰莲形受花,上有宝瓶一个,宝瓶上置有铁覆钵,上竖鎏金刹杆,刹杆上面有四枚圆形相轮,刹身之上便是全塔的顶尖——刹顶,刹顶为一铜制葫芦形宝珠。
崇兴寺双塔是我国辽代密檐塔的重要实例,它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闪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