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西夏王陵

历史的回声

曾经是那个号称与宋、金三分天下,兴盛了近两百年的西夏王朝竟无正史可载。留给后人的是矗立在茫茫戈壁上的西夏陵墓,那些巨大的黄土包,像一个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至今仍向人们述说着那段西夏人的苍凉的故事。

曾经是那个号称与宋、金三分天下,兴盛了近两百年的西夏王朝竟无正史可载。留给后人的是矗立在茫茫戈壁上的西夏陵墓,那些巨大的黄土包,像一个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至今仍向人们述说着那段西夏人的苍凉的故事。

西夏王陵

【贺兰山下帝王冢】

没有任何地方比西夏王陵更适合让人发怀古之幽情,而在辽远苍穹下的荒野之中,残阳如血,古今多少兴亡事,尽在不言中!明代有诗人云:“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 ”

1972年6月的一天,兰州军区某部正在贺兰山脚下挖掘某工程地基,一位战士意外地挖出了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其中一些形状较为规则的方砖上面,刻有一行行不认识的方块文字。部队负责人随之停止了挖掘工程,并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给宁夏博物馆。博物馆的考古人员迅速来到距离银川市40千米的工程现场。10天之后,一个古老的墓室终于重见天日。人们在墓室中发现了诸如武士像等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在那些古老的方砖之上,布满了一个个方块文字及花纹……经考古学家研究认定,这些方块字正是被人们看作如天书的西夏文。在贺兰山脚,考古人员相继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的高大的黄土建筑,它们默默伫立在此数百年,在每个较大的黄土建筑周围,均环绕着方形的城墙和辅助性建筑。人们惊喜不已,这就是传说中的西夏王陵!它的发现表明,历史上神秘的没有正史的西夏王朝确实是存在着的。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

东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都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一座座高大的陵台,是西夏王陵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地标性景观,被人称为“东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都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一座座高大的陵台,是西夏王陵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地标性景观,被人称为“东方金字塔”。

西夏政权

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90年。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千米,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

西夏王陵

泰陵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又名“昊王坟”,茔域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夏王陵9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保护最好的一座。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又名“昊王坟”,茔域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夏王陵9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保护最好的一座。

西夏是11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13世纪初,蒙古迅速兴起并日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首当其冲的便是西夏。从1205年到1227年,蒙古先后6次伐夏。1227年,成吉思汗大军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遇到西夏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攻灭西夏的艰难,使其带着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以及战争残忍的心态,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蒙古铁骑入侵西夏地区所带来的毁灭性破坏,史书多有记载。在当地(今银川市)流传着“昊王墓,金银两大窟,要开且得元人来”的谚语。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 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白骨蔽野。经历190年的西夏王朝灭亡了,党项族也从此消失。由于无法查找典籍资料,元人主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国传》或《党项传》,却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成了一个谜。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

【东方金字塔】

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位于银川市以西约30千米贺兰山东麓方圆53平方千米的陵区内。东西宽约4.5千米,南北长约10千米,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开阔,海拔在1130~1200米之间。这里分布着9座帝陵,253 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其规模与北京的明十三陵相当。初建时每个陵园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独立占地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形制与布局大体相同。从1988年发掘起,这片“神秘的奇迹”,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西夏王陵内存有帝陵9座,分别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陵墓坐北朝南,平地起建。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从其布局上可见,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

西夏王陵

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阙台的后面是碑亭,用来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过了碑亭之后是月城,经门阙进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的北面是陵城,经门阙入陵城,其西北处为陵台。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陵台为塔式建筑,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一般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七级、五级、九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前例,是党项族的创造。塔式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封土下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处。比起奢华的唐宋帝陵,西夏王陵的墓室要“简朴”得多,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立护墙板,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陪葬品相对较少。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

作为党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西夏兴起和鼎盛于唐、宋时期。西夏陵虽然“仿巩县宋陵而作”,反映了唐、宋陵寝制度对西夏陵的影响,但在许多方面有其独特的创新之处。西夏陵在平面布局、外观形式和单体建筑上富于变化,充分反映出西夏民族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气质,每个陵园都各具特色。相对于唐、宋陵园的石碑置于南神门前的平地上,西夏陵有两至三座碑亭不等,位于门阙之后,月城之前,并有高大建筑围护,突出帝王之气;西夏陵还一改唐、宋陵从阙台至神门间两侧御道摆放石像生群的做法,而是增筑月城,在月城内置放石像生群,使陵园更加紧凑、严谨;唐、宋陵墓道深长而不显露,而西夏陵墓道皆起封土,形似鱼脊,连接献殿和墓室,呈东南—西北走向,且前端狭小,后端高大;西夏陵陵台是夯土实心砖木混合的密檐实心塔状,它不在内城中心而偏西,陵台也不在墓室上方,不起封土作用;西夏陵园四域建有角楼,而唐、宋陵却没有;西夏陵园中的陪葬物多为羊、狗、鸡以及铜牛、石马等,另有大量琉璃构件、瓷瓦制品等,包括陵墓石刻等都凸显其民族特性,表现出西夏民族固有的特性和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之处。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的夯土围墙

西夏王陵

泰陵出土文物——镏金铜牛

西夏王陵

泰陵出土文物——琉璃迦陵频伽

【西夏历史的回声】

自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称帝建国后,曾经追封其祖父和父亲为帝,所以西夏有12位名义上的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没有陵墓之外,西夏王陵区应当有11座帝陵,但目前仅发现9座,另外两座陵墓不知所终,也可能另外两位皇帝没有葬在陵区。

在9座已经发现的陵墓中,位于西夏博物馆西南面的三号陵被考古专家认定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这位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西夏开国皇帝被刺死时才47岁。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在考古人员对泰陵的清理中,出土了一个可与古希腊残臂雕塑维纳斯相媲美的珍稀文物——琉璃迦陵频伽(妙音鸟),而另一珍品镏金铜牛则集中体现了西夏人在当时已经具备高超的冶炼锻造技术。在西夏王陵中,泰陵的保存情况算是比较好的,但先前仍然受到了毁坏。1227年,蒙古灭西夏,战火殃及陵区,地面建筑全部被毁,陵墓大部被破坏。

曾经辉煌一时的朝代,盛大壮丽的陵园,都随着历史的大浪淘沙而远去,只有贺兰山东麓脚下的这片洪积扇上屹立的几个黄土包,还在夕阳的余晖下向人们诉说着西夏那段苍凉的历史。

上一篇:须弥山石窟
下一篇:三关口长城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