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王世贞曾说过:“灵岩是泰山背幽绝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这里所说的“灵岩”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千年古刹——灵岩寺。灵岩寺坐落于泰山西北部,灵岩山脚下,地处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名列“海内四大名刹”之首。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旅游区。
【海内四大名刹之首】
灵岩寺始建立于东晋时期,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520),灵岩寺得到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最兴盛时有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500余人。此寺总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是佛教圣地。灵岩寺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从唐代起,它就与南京的栖霞寺、湖北江陵的王泉寺以及浙江天台国清寺一起被称作“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四大名刹之首。
群山掩映中的灵岩寺
气势雄伟的辟支塔
灵岩寺现存的古建筑仅是兴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建筑和历史遗迹都承载着灵岩寺的历史,更见证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兴盛和发达。
灵岩寺还有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达到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灵岩寺一带的新构造地质运动十分普遍和强烈,由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和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造就了灵岩山脉秀、奇、幽、奥的四大特点。
【千佛殿】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也是灵岩寺最宏伟的一座古建筑,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宋代重修,现在保存的是明代重建的木构建筑。千佛殿依据山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面,殿阔七间,进深四间,雕研精美。所谓千佛,是因殿内周围墙壁佛龛上排列有千尊铜铸和木雕小佛像而得名。
殿内迎门端居于高台莲花座上的三尊大佛像叫“三佛同殿”,也称“三身佛”。中间的主尊为毗卢遮那佛,俗称“法身佛”,为宋代藤胎髹漆塑造;左尊为“报身佛”,即“卢遮那佛”, 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用2500千克铜铸造而成;右尊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用铜铸造的“应身佛”释迦牟尼佛。三尊佛像体态丰满,目光凝视,和蔼可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内东、中、西三面壁坛上,置有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罗汉塑像与真人一般大小,神态各异,令人惊叹:有的拄杖,有的端拱,有的屈膝,有的脱履;有的慈眉含笑,有的怒目而视,有的凝神沉思,有的喜形于色。罗汉服饰的折纹、色彩、图案也与其身份十分相称。这些罗汉塑像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塑家的卓越技法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被梁启超称赞为“海内第一名塑”。
千佛殿泥塑罗汉 [表情生动、服饰逼真、线条流畅的罗汉群,让人们的膜拜有了贴近真实的印象。]
千佛殿内的毗卢遮那佛
这些宋代的彩色泥塑,不仅外形上活灵活现,其体内腹腔也形象逼真。1982年,专家在对40尊泥塑进行维修时发现,每尊泥塑都塑有像人体一样的腹腔。腹腔内仿照人体内脏,用丝绸缝制成腹腔膜、五脏和大肠,这在我国现存的所有罗汉像中是独一无二的。在罗汉体内还发现了大量“五铢”、“开元通宝”和宋代前三朝的铜币等有研究价值的文物。这些都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教义和塑造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辟支塔】
辟支塔挺立于千佛殿西北部的万山丛中,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泰山之阴最高大的砖塔。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于嘉祐二年(1057)建成,历时63年。从塔的名字上来看,它是为了供奉辟支迦佛陀而建立的。辟支塔高约54米,底固长48米,是八角九层的楼阁式砖砌建筑。其造型十分奇特,塔身上下也是不一样的。一到三层为重檐,四到九层则为单檐,各层高度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看上去挺拔雄伟。辟支塔造型优美,气势雄伟,比例适当,结构复杂,整座塔呈现出典型的宋代风格。辟支塔塔顶上有铁刹,塔座上则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其密檐楼阁式建筑结构在中国也仅仅只有这一例。
【墓塔林】
墓塔林是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位于苍翠含秀的香山之阳,深邃静谧的柏荫之中。塔林中现有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墓塔、墓碑高低错落,蔚然成林。灵岩寺墓塔林中石塔之多,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只有河南少林寺的墓塔可与之媲美,堪称一座罕见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形状不一,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八角形,下面埋葬着高僧的骨灰;塔座的束腰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有承重的力士、身跨雄狮的骑士、嬉戏玩耍的幼狮等,一幅幅浮雕无不栩栩如生,令人称奇;塔身一般比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其形状则根据僧人圆寂时辰的不同而呈钟、鼓、方形;塔刹则分相轮、覆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每座墓塔旁都有一通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