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存。它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并称“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大汶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00年。它的发现,使得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由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又向前推进了200多年。大汶口文化影响广泛,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到黄海,西至鲁西平原,北到渤海,南及安徽,遗址多达上千处,然而最能代表大汶口文化的则是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部的大汶口镇。遗址总面积达80余万平方米,中间有大汶河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片。由于大汶口文化遗址涵盖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又是最早发现的遗址之一,因此用大汶口来命名,称大汶口文化。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的文化堆积为2到3米,目前对大汶口进行的较大规模的挖掘共有三次,均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以及各种材质的生产生活工具及装饰品,对研究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源头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总的来说,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鲜明体现共有三点,分别是制陶、墓葬和农业。
白陶鬶,水器,口有鸟喙形流,扁圆腹凸处饰凸弦纹一周,三角外撇中空足支撑器身。
白陶鬶,水器,口有鸟喙形流,扁圆腹凸处饰凸弦纹一周,三角外撇中空足支撑器身。
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期制陶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研究大汶口文化的专家经对过碳14的检测,将大汶口文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发展的全过程也正涵盖早期陶器制作工艺发展的全过程。颜色上,早期陶色以红色为主,兼有灰色和黑色,到了中期,陶色则以灰色为主,兼有黑色和白色,而晚期的陶色则以黑色为主,兼有灰色和白色。制作工艺上,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也经历了从手工到轮制的发展过程。纹饰上,从早期的锥刺纹发展到划纹以及更加复杂的彩陶。器形上,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囊括了各种类型,其中高柄杯和白陶器是大汶口文化中最具特征的陶器。白陶的制作原料为高岭土,这种土料可以保证陶土烧出单纯的白色,还可以绘制图案花纹甚至彩陶,它的出现,为后来瓷器的制造奠定了基础,可谓瓷器之源。另外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多种符号,对研究中国古老象形文字也提供了很多线索。
【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方式】
红陶兽形壶
[高21.6厘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盛酒、水器。夹砂红陶,器表磨光,整器涂红色陶衣。动物造型,形体肥硕,背装提梁,后身置筒状注水口并与兽嘴从功能上相对应,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
红陶兽形壶 [高21.6厘米,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盛酒、水器。夹砂红陶,器表磨光,整器涂红色陶衣。动物造型,形体肥硕,背装提梁,后身置筒状注水口并与兽嘴从功能上相对应,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
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方式中不仅可以看出私有制的产生,而且可以看出原始社会中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历程。早期墓葬没有葬具,但是墓葬安排十分有规律,墓葬多集中于墓地,而且每一处墓地中墓葬的排列都有一定顺序,且死者的头方向一致。到了中后期出现了葬具和陪葬品。葬具中有棺有椁,随葬品也十分丰富,有陶器、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等。不过中后期的墓葬大小差异极大,且随葬品数量和珍贵程度也大相径庭,反映出巨大的贫富落差,足见私有制的发展已有一段时日了。早期的墓葬方式中有反映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或者多人合葬,但到了中晚期夫妻合葬以及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则更为多见,由此传达出父权制确立的信息。
总而言之,大汶河文化已经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进程。白陶和彩陶的出现已经证明了手工业的长足进步,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催生了私有制的产生,从墓葬中也看出了父系社会逐渐确立的过程,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到了奴隶社会的初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