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文化遗址地处滕州官桥镇北辛村北、薛河旁高地位置,这里是一个7000年前氏族部落聚居的地方。在1978年到1979年这一年时间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古代社会遗址。通过对那些在此挖掘出来的含碳标本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之后,科学家发现此遗址距现在已经有7300多年的历史,它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走向繁荣的时期。这也是我国在黄淮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北辛遗址拥有独特的文化面貌,代表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所以人们称其为“北辛文化”。
【薛河孕育出的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是因为其出土之地北辛遗址而得名,这一文化遗址附近的主要河流是薛河。而薛河则是古薛这一带的母亲河,由于她孕育了东夷妊薛氏族,所以我们说她孕育了北辛文化,她更是孕育了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北辛文化的主要分布地为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她所包括的地域比较大,甚至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之外的山东绝大部分地区。
猪嘴形陶支座
[1978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猪嘴形陶支座 [1978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在这一地区出土的文物中,陶器是最能将北辛文化的特点体现出来的东西。这个时期的陶器全部都是手工制作的,还处在最原始的阶段,而出土的器皿种类也比较单调,造型更是特别简单。其中最典型的器物主要有鼎、釜、罐、钵、碗、盆、壶、支座等。纹饰则主要有窄堆纹、蓖纹、划纹、压划纹等。窄堆纹指的是由多条泥条为一组,然后再组成不同的纹饰。在这些纹饰中,蓖纹、划纹、压划纹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遗址出土的陶器则以夹砂黄褐陶及泥质红陶为主,其中还有比较少的黑陶。夹砂陶火候比较低,其陶胎也比较厚;而泥质陶火候则比较高,质地也比较细腻。这些陶器都是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同时遗址还出土了单彩的“红顶碗”,这个也为后来在东方原始文化中出现的彩陶表明了来源。
此遗址里面还出土了很多石器,这些石器主要可以分成打制石器及磨制石器两种。在这两种石器中,打制石器数量比较少,其制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它们的器形却相当规整。磨制石器则多以铲、刀、磨饼、磨棒、凿、匕首、镰等为主,且铲的残片是最多的,甚至多达上千件,其形状也各不相同,器形也比较大,通体都被磨光了,制作也较为精致,有些铲上还有使用过的痕迹。
陶钵,1988年临淄后李遗址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红陶壶,1978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北辛遗址】
北辛遗址堆积层厚度为1.5米以上,这就表明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他们曾在这里从事过农业生产,而遗址上所出土的一些生产工具及那些在一些窖穴底部发现的粟类颗粒都充分证明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在这里出土的骨针、纺轮等也表明这一时期的编织、缝纫技术开始发展了。除了这些之外,此遗址中还出土了很多骨头及贝壳。经过鉴定,那些骨头都是某些动物的骨头,这也就说明当时人们除了进行农业生产之外,还懂得狩猎、捕捞及采集等生存手段。
从遗址出土的这些东西我们不难想象,在7000多年以前,自然气候及地理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不仅生存了下来,还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当时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用十分粗笨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这真的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北辛遗址已经在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于那遥远文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