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风筝艺术翱翔在蓝天中的美丽画卷

风筝又名纸鸢、木鸢,起源于中国山东,相传为墨子发明,后经鲁班改造逐渐发展成今天的风筝。如今的风筝多为娱乐休闲所用,但古时候它的出现并不是为了玩耍,而是具有军事作用。风筝的类型丰富多样,而且不同的风筝有着不同的寓意,在风筝的发祥地山东潍坊,每年都会举办国际风筝节,让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们一起竞技,享受快乐。

【风筝的起源与发展】

别看小小的风筝身形脆弱,可是它的存世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了。关于风筝的起源,存在以下两种主要说法。

一种是怀念亲友说。不少中国民俗学家认为,风筝的出现是为了表达对已故的亲友的思念,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正因如此,古人才在清明节前后放飞风筝,因为人们认为这个时候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逝去的亲友可以感受到他们深深的思念。

风筝艺术翱翔在蓝天中的美丽画卷 风筝制作

风筝制作

另一种说法则是墨子发明说,这种说法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发展最为繁盛的就是儒家和墨家,而这两家都以山东地区为重要的根据地。当时的齐鲁大地战事不断,墨子作为山东的杰出人物,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因而他被称作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圣人,堪比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然而他能工巧匠的角色却不为人所知。当时墨子为了能够尽快结束战争而发明了风筝,用以侦察敌情,那时风筝还不叫风筝,而叫木鸢。史料《韩非子》中也记载,墨子在鲁山(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潍坊),耗费了三年的时间,制作木鸢并且成功飞上蓝天,只不过飞了一天就坏了。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约有2400年。

随后墨子把自己制作木鸢的经验传授给了公输班。公输班是鲁国——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人,现代人称他为鲁班。鲁班出身工匠之家,天赋极高,他不但学会了许多土木建筑的方法,还发明了多种生产工具及战争中使用的兵器。鲁班得到墨子的经验之后也决定设计木鸢,首先他选用竹木作为材料,削成薄片做成木鸢的骨架,借助风力飞上蓝天,但是同墨子一样,这种木鸢很快就掉落下来。后来经过不断改造,鲁班终于能让新的木鸢在空中长久地飞行。在《墨子·鲁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三日不下。”

之后,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鲁班开始尝试制造更大的木鸢,这些木鸢可以承载成年男子,供他们在天空中飞翔,用以勘察地形,完成各种侦察任务。在文献《渚宫旧事》中就有“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的描述,说明在那个时候,山东人已经学会利用风筝来取得战争的胜利了。此后风筝就在多场重大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野史记载,楚汉相争之时,韩信就是利用风筝才测得未央宫的地道距离,从而成功打下未央宫的。垓下之战时,张良在风筝上绑上竹笛使其迎风而响,汉军伴随竹笛唱起楚歌,令楚军士气消磨,节节败退。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种技术也运用到风筝的制作当中,民间开始出现纸糊的风筝,从此“纸鸢”的名称也就随之传开。在之后的时间里,纸鸢的制作工艺不断精进,样式和图案也不断推陈出新,糅合了更多的民间艺术,发展成一门魅力十足的中华传统艺术。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风筝艺术也随着海运传播到世界各地,逐渐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传统风筝的意义】

古时候的风筝是一种战争中的侦察工具,而今天的风筝则更多地体现出娱乐和观赏的作用。中国传统风筝图案众多、类型众多,当然包含在其中的寓意也非常多。很多风筝的图案题材来源于谚语和民间故事,向人们传达着祝福等深刻的含义。总的来说,传统风筝传达的含义有以下四种。

风筝艺术翱翔在蓝天中的美丽画卷

第一种,求福气。中国人最喜欢讨彩头,尤其是喜欢讨口彩,由于蝙蝠的“蝠”字和“福”同音,因此蝙蝠风筝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为了化解蝙蝠形象不佳的问题,有时候也在沙燕风筝的翅膀上绘上被美化的蝙蝠图案。此外,蝙蝠的数量也有深刻的寓意,在古典文献《洪范》中就有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就是说五只蝙蝠图案就代表祈求福寿安康、长命百岁的意思。其他的求福风筝还有鱼形风筝、如意风筝,寓意年年有余、喜庆有余、平安如意等。

第二种,求长寿。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善待自己的长辈。所以有很多风筝传达了为父母祈求长寿的寓意。这类风筝图案有象征万年长青的松柏,与仙同命的仙鹤或者是灵芝、蟠桃等图案,因为灵芝是令人延年益寿的仙草,蟠桃更是神话故事中能够让人与天同寿的仙桃。还有在风筝上绘上文字,例如一万种字形的“寿”字,或者是万寿二字的篆书体,每当风筝节的时候,就可以在很多风筝上见到这样的文字。

第三种,求喜庆。青年人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也会在风筝上有所体现。从图案上来说有喜鹊风筝、鸳鸯风筝、凤凰风筝,寓意“喜上眉梢”、“双喜登门”等。从文字上来看,很多风筝上绘有“ ”字,寓意婚姻美满,夫妻和谐。

潍坊风筝

山东潍坊的风筝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造型,基本上有串型风筝、硬翅风筝、筒形风筝三种,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龙头蜈蚣风筝。这种风筝是典型的串型风筝,其灵感来源于龙骨水车。龙头蜈蚣风筝大小不一,最小的可以放在手上,最大的甚至有几百米长。大型龙头蜈蚣风筝由几百个小风筝组成,讲究色彩不同,造型也有所不同。

第四种,求吉祥。逢年过节,中国人常用的贺词中总有一句“吉祥如意”,在风筝中,这种传统也不例外。中国人一向尊龙凤、麒麟、神龟等为瑞兽,这些瑞兽代表了吉祥如意,成语中也有龙凤呈祥的说法。因而风筝的吉祥图案常有“龙凤呈祥”、“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而最典型的传统吉祥风筝当数龙头蜈蚣风筝,这种风筝由几百个小风筝串联,放飞的时候大气磅礴,天空中可见它祥瑞的姿态。

中国人将燕子视为吉祥之鸟 [燕子也因此成为传统风筝的主要题材之一。图为由两个燕子组成的双燕风筝。]

五子葫芦风筝 [“葫芦”与“福禄”谐音,象征多子多福。]

【山东潍坊风筝节】

作为风筝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山东潍坊的风筝不断地丰富和创新。早在明代,山东就已经出现了专门扎风筝的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代,扎风筝和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的固有节目和习俗。“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诗云:“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形容的就是春天到来,女子放风筝的盛况。不仅是名人的诗句,就连地方史志也曾留下风筝的身影。在《山东卷》中的《潍县志》也详尽描述了清明节放风筝的情形:“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风筝艺术翱翔在蓝天中的美丽画卷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潍坊风筝再次获得生机。1984年,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的主席大卫与山东旅游局一起努力,使“首届国际风筝节”在山东潍坊成功举办,此后每年的4月20日到25日,山东潍坊都会举办“潍坊国际风筝节”,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1988年,在潍坊国际风筝节主席团会议上,代表们一致同意确定潍坊市为“世界风筝之都”,从此确立了山东潍坊风筝的王者地位。

随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组织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并把总部设在了山东潍坊,每年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主要有:开幕式、放飞仪式、国际风筝比赛、国际风筝大奖赛等。在这些比赛中还会评选出风筝十绝,风筝节期间还可以参观当地的风筝博物馆,观看民间艺术表演等各种具有山东潍坊特色的活动。

风筝起源于齐鲁大地,盛行于中国,又进一步传播到海外,如今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特色的风筝艺术,不断与时俱进。相信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风筝艺术一定会与充满活力的新山东一起,迸发生机,朝着美好的明天走去。

风筝艺术翱翔在蓝天中的美丽画卷 潍坊国际风筝会 [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来自国内外的顶尖风筝高手汇集一堂,各显身手。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争奇斗艳,令在场的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潍坊国际风筝会 [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来自国内外的顶尖风筝高手汇集一堂,各显身手。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争奇斗艳,令在场的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