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扑灰年画、泥彩塑被称作高密三绝,其中名声最响亮的要数泥彩塑。全国泥塑产地主要就是天津的泥人张、江苏的惠山泥人、河南的泥叫叫和高密的泥彩塑。在这些泥塑当中,最与众不同的还要数高密泥彩塑。高密泥彩塑的主要产地位于姜庄镇聂家庄聂西村,这里地处胶莱河南岸,地势多低洼,土质具有独特的黏性,由此生产出来的高密泥塑,质地细腻,生动活泼,远销海外。
【会发声的高密泥塑】
纵观全国泥塑工艺品,尽管都是惟妙惟肖,可是能发出声音的泥彩塑却不多。不管是河南的泥叫叫还是贵州黄平的泥哨,这些泥塑品大多依靠泥塑上的孔隙来发声,声音既单调又不易操控。而高密泥彩塑与众不同的特点就在于发声这一点上。高密聂家庄的泥塑,将苇哨装在泥塑的身体里,如此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让泥彩塑发出声音了。随着多年的发展,聂家庄的泥塑传人不断吸收科学原理,展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使得泥彩塑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复杂,成为泥彩塑中较为烦琐的一种。
除了会发声这个特点之外,高密泥彩塑还有造型憨厚、着色浓艳等特点。高密泥塑的制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像天津泥人张那样的手工泥塑,另一种则是采用模具磕制的办法。无论采用何种办法,艺人们创造出来的泥塑总是动静结合、形色俱佳,在栩栩如生中透着憨厚可爱。例如“叫虎”泥塑,不但面部表情威严,而且色彩明丽动人,尤其是拉拉它的尾巴,还可以发出啸声,这样精美有趣的泥塑成为孩童最好的玩具。早年高密流传着一句谚语:“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可见高密泥彩塑受欢迎的程度。
不得不提的是高密泥塑的上色。在上色的过程中,会在打底的白粉和彩绘的颜料中加入水胶,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颜色的附着力。上色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艺人们首先要在颜料中放入鱼眼胶并且加热,保持颜料在一个稳定的温度才开始准备上色,这样才能保持泥塑长久不褪色。为了保持温度处于恒温的状态,艺人们常常选择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上色,首先要画出主要的纹线,低温下颜料迅速凝固,不会弄花。上色的工序是先大后小、先广后窄、先粗后细,所有上色工序完成之后,还要再涂上一层“罩胶”防止颜料脱落,“罩胶”可以用鸡蛋清兑水而成,也可以直接采用松香。
【高密泥塑的历史】
说起高密泥塑的来源,当然很多资料都会向人们讲述聂福来的故事。明代初期,聂福来带领家人从老家河北泊镇逃荒到高密,在耕田种地还是不能养家糊口的情况下,聂福来充分利用了高密土质极富黏性的特点,用这种土制成了烟花的外壳,并在壳中装上了自制的烟花火药,点燃之后就可以喷出好看的焰火。由于这种外壳上边小下边大,因此人们就习惯性地称之为锅子花。
因为手工制作的方式生产率不高,同时又考虑到保持泥坯不倒需要做得大小一致,所以在后来制作锅子花的时候,聂家人就开始使用模具了。生意越做越大之后,为了吸引顾客,并与其他的锅子花生产者竞争,聂氏的先祖们就想到了给锅子花添加装饰,起先是在锅子花的外壳上添加一些浮雕图案,如山水花鸟等。可惜这种含金量不高的装饰很快被别人模仿,于是聂家的祖先开始在外壳上添加油彩,人们开始忽略烟火,而关注其锅子花的泥塑外壳。清代以后,聂家庄开始专门制作泥彩塑,并且远销中华大地。
聂家庄的泥彩塑不断与时俱进,聂家后人不断创造出动静结合、憨厚古朴的新作品,其中,叫虎、摇猴、叫鸡就是聂家庄最经典的老三样,一直受到儿童们的喜欢。近几年,随着中华传统艺术走出国门,山东高密的泥彩塑也走出了山东,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