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民间皮影能动能唱的生动影像

皮影戏以前又被称作“影子戏”或“灯影戏”,其演出时利用灯光反射影像,投射到幕布上。在表演的时候,艺人们站在白色幕布之后,一边操控皮影人物,一边伴随着音乐唱出戏文,演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这种表现形式集剪影、操控、演唱、配乐于一身,在没有发达媒体的年代,它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皮影分为多种流派,主要有山东皮影、河北皮影等,其中山东地区的泰山皮影特点尤为突出,时至今日仍旧吸引着国内外无数的皮影爱好者。

皮影虽然繁盛于宋代,但是它的起源却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早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了皮影戏的雏形,只不过那时还不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是为了娱乐君王。宋代以后,皮影戏已经发展兴盛起来。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描述了古代人们对皮影戏的热情:“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到了明清两代,皮影在国内广泛传播,皮影的制作以及表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地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主要有河北皮影、黄河两岸的“驴皮影”、江浙一带的“皮囡囡”和广州的“纸影”等。

山东皮影也算影响不小的皮影戏,据考证,山东皮影来源于河北滦县(古称滦州),所以古时候又叫作“兰州皮影”(兰州为滦州的误称)。原本山东皮影的造型稚拙,大小为六七寸,而且人物装饰简单,色彩也相对沉着。新中国成立后,被战火掩埋的山东皮影又重新焕发生机。20世纪50年代,老一代的皮影艺人在济南成立了向群皮影剧社,皮影戏又重新回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然而,好景不长,“文革”十年动乱给皮影戏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从此以后,皮影戏成了濒临失传的技艺,老一辈皮影艺人更成为了艺术的“活化石”。如今,只有在泰山市榜棚街的民俗馆才能找寻到山东皮影戏最后的遗存。

民间皮影能动能唱的生动影像

【山东皮影的起源与特色】

现在提起山东皮影戏,人们就会直接想到“十不闲”皮影,也就是泰山皮影戏。传统的山东皮影戏经过泰山皮影第六代传人范正安先生的改革,得以留存一线生机。泰山皮影戏主要特点就是“泰山人演泰山人的故事”,主要是讲泰山石敢当的故事。皮影戏讲究影人造型、雕刻、染色、挑签、伴奏、配音面面俱到,而范正安恰好技艺全谙。为了发扬泰山皮影戏,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创新改革,打造出“十不闲”皮影。首先变换造型,改变稚拙的造型,改向秀美敦厚转化,将头和身体分离,把身体按照戏曲生、旦、净、丑等角色分成几大类,以便人物之间的更换,这样就大大节省了皮影,一般只需要88套皮影就足够了。不过特殊人物例如泰山石敢当则是不会变化身子的,对石敢当的刻画尤为细腻,处处彰显着正气凛然的架势。在装饰上借鉴了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增加镂空面积以及纹饰的变化,尤其加重颜色,使人物更加鲜艳夺目。而在材料上范正安也改换成了小牛皮,用以增强舞台效果,同时为了与时俱进,还将人影的尺寸放大。大量的改革使得山东皮影戏再次焕发生机,范正安也因此获得了国家颁发的“非物质文化展示奖”。

民间皮影能动能唱的生动影像 皮影表演 [一张幕布、一盏灯、几张皮影、几件打击乐器,再加上皮影艺人灵活的手指和圆润的唱腔,就可以组成一出活灵活现的皮影戏。]

皮影表演 [一张幕布、一盏灯、几张皮影、几件打击乐器,再加上皮影艺人灵活的手指和圆润的唱腔,就可以组成一出活灵活现的皮影戏。]

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沉醉于传统艺术皮影戏中的爱好者,投入到这个艺术行当中来,让山东皮影继续传承下去。

【皮影的制作方法】

民间皮影能动能唱的生动影像 民间皮影能动能唱的生动影像 皮影制作及表演 [皮影戏,是光与影的艺术。]

皮影制作及表演 [皮影戏,是光与影的艺术。]

中国皮影的流派众多,但是皮影的制作工序大致相同,通常有八道工序,包括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

首先从选皮、制皮说起,以前的艺人为了图便宜常常选用驴皮,但是现在从影像效果的角度来考虑,大多会选择公牛皮。制皮的方法各有不同,泰山皮影多选用生牛皮,而且要将生牛皮放在碳酸钙中浸泡20多天,等自然晾干后方能使用。

接下来就是画稿。这些画稿被艺人们称作“样谱”,是艺人们的看家宝贝,世代相传。画稿之后就是过稿,所谓过稿就是将前面晾干刮好的生牛皮分解成块,再用湿布软化。在过稿之前,需要涂上一层桐油,这样可以缓解皮的收缩性,便于描画图样。对皮的分配非常有讲究,薄而透亮的皮要用于皮影人物的头、胸、腹等显要部位,而厚而沉暗的皮适用于腿部或其他不显著的位置。这样既能节约原料,又能提高皮影的质量,同时,皮影人物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

过稿之后就是镂刻、敷彩了。镂刻不但对刀法有要求,对刀也有要求,一般镂刻用的刀具在13把以上,分别为尖刀、平刀、圆刀、三角刀等,在刻制线状条纹时需要平刀扎出来,而刻制直线时又需要平刀来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纹饰需要的刀具不同,刀法也不同,对艺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镂刻最大的秘诀在于对线条的处理,实线采用阳刻的办法,虚线则采用阴刻的办法。敷彩是极为讲究的步骤之一,老艺人们会用普兰、银朱、紫铜等植物制造出红色、绿色等颜料。敷彩的时候把纯色颜料倒入酒盅,加入透明皮胶增强颜料的附着性,再把装有颜料的酒盅放在灯下烤制,让其化为糊状,再趁热敷在人影上。

民间皮影能动能唱的生动影像 皮影戏人物 [皮影要在选料的同时搞好人物或场景的制作,按剧情需要创作好人物形象。]

皮影戏人物 [皮影要在选料的同时搞好人物或场景的制作,按剧情需要创作好人物形象。]

敷彩之后就是最关键的一步——发汗熨平。这一道工序是为了让牛皮内部的水分蒸干,并且让颜料进入到牛皮的更深层。让牛皮脱水的方式有很多,基本上采用高温的方式,现代用烙铁或者电熨斗来熨干熨平。在这一步骤当中,何时才知道牛皮已干非常重要,老艺人们掌握火候会采用“弹指点水”的办法,就是把水滴在烙铁或者熨斗上,观察变化。等牛皮中的水分彻底蒸干,那么皮影也就永不褪色、永不变形了。

最后一步就是缀结合成了。为了让皮影更加灵活,泰山皮影大胆创新,把头部和身体分开,从头到脚共分为11个部件,人影的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以便于肢体重叠,缀接各部分采用牛皮刻成的纽钉或者牛皮制成的细绳。为了方便艺人操控,需要装上三根竹棍用来操作,也就是艺人们所说的签子,文人皮影只需在胸前和双手安上签子,便于舞动,而武人皮影需要在肩膀处增加签子,便于使皮影人做出更多复杂的动作。

作为旧时代的影像媒体,山东皮影戏给一代又一代的山东人民带来了欢笑,未来它也会继续彰显中华文化艺术的魅力,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

汉武帝与皮影

《汉书·外戚传》上记载:“李夫人少儿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肉酒,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妇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奇。”大意是说,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方士就利用光线投影的原理,仿造李夫人的样貌设置皮影,一解汉武帝的相思之苦。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