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中华地理

详细介绍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美食小吃、少数民族等。
山东快书两块竹板讲述英雄故事

说起山东的传统艺术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山东快书。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后又流行于华北、东北各地,最初专门叙述的是武松的故事,表现形式为一人手持两块竹板或者铜板,用快节奏的方式击板演唱。流传百年的山东快书,说起它的源流却扑朔迷离,在经过不断发展之后,山东快书逐渐出现了多个流派,也产生了无数经典的作品,为大众所喜爱。

【山东快书的起源与发展】

山东快书是一种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艺术,所以它的出现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地利需要放在一起叙述。自古以来齐鲁大地就是人杰地灵的宝地,山东快书的发源地临清、济宁一带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古运河——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古时候是重要的水运通道,因此临清、济宁也成了重要的大码头,天下商客都在此云集,无数商机在这里孕育。有商人的地方就有生意,同时也衍生出了勾栏瓦肆等娱乐场所,许多艺人都向往在这里表演,希望一举成名,这类码头后来就成了艺术荟萃的地方。北宋末年,临清一带的说唱艺术非常繁荣,这为山东快书的孕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这一时期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艺人们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尤其是武松的英雄故事更在当地广为流传,因此最初的山东快书正是以《武松传》起家的。

武松打虎 [最初的山东快书表现的是武松打虎的故事。]

山东快书 [用两块半圆形铁板做击节道具,所以又叫“铁板快书”。后来有人改用竹板,变成“竹板快书”。]

在山东快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艺人们的创作和奉献,他们或是才华横溢的创作者,或是天赋异禀的表演者。在山东快书的发展史上,有三个人的名字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第一个人叫刘茂基,他可以说是山东快书的创始人之一。虽然他是明朝万历年间不得志的举人,一没有独到的表演才能,二没有特殊的创作才能,但是流落异乡的刘茂基却给山东快书注入了一缕刚猛的灵魂,他在讲唱《武松传》的时候,还加入了武功架势,正是这种武功架势为他的表演带来了生机,也为山东快书带来了更多的吸引力。第二个人是赵大桅,赵大桅属于创作型人才,在山东快书发展面临瓶颈的时候,精通文墨和乐律的赵大桅对山东快书做了一次详细的整理,并且自编自演了许多新的曲目,满足了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趣味,也使山东快书的文字加工和唱腔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他的出现为山东快书的成熟添了一把柴,因此又被誉为山东快书的奠基人。第三个重要人物是典型的山东快书艺人傅汉章,据山东快书老艺人傅永昌回忆,清朝道光年间,有落第举子回乡受阻,于是做《武松传》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其中的举子之一李长青就将《武松传》带回家乡。李长青后来随表侄傅汉章去陕西的时候穷困潦倒,就让傅汉章说唱《武松传》来换取钱财。傅汉章的表演非常成功,因此李长青就将全部《武松传》都传授给了傅汉章。后来傅汉章精心钻研《武松传》,在道光十九年(1839)的春秋庙会上正式演出,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根据有关专家的推测,这段传说表明傅汉章应该是山东快书第一次大革新的时候,与文人李长青一起合作,促成了山东快书质的飞跃,因而被历史记住。

山东快书两块竹板讲述英雄故事 山东快书表演 [山东快书用山东话说唱,风格生动,表情夸张,引人入胜。]

山东快书表演 [山东快书用山东话说唱,风格生动,表情夸张,引人入胜。]

山东快书形成之后,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之后就形成了山东省内和山东省外两支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支以山东省内的鲁西南地区为核心向周边的城镇扩散,涌现了大批技艺高超的艺人,广泛活跃于农村集镇。另一支以长江东南地区为中心,逐渐向南发展,这一时期曾有戚永立、高元钧在这一带活动,高元钧更拥有着“红遍江南”的美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山东快书逐渐由农村包围城市,其内容却为迎合市民趣味,逐渐从健康淳朴转向低级下流,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在解放军部队中焕发生机,重新恢复到原来古朴有趣的模样。

山东快书两块竹板讲述英雄故事 山东快书表演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手掌一挥赛蒲扇,两眼一瞪像铃铛……”是山东快书的经典说词,风靡大江南北。]

山东快书表演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手掌一挥赛蒲扇,两眼一瞪像铃铛……”是山东快书的经典说词,风靡大江南北。]

【山东快书的流派与经典作品】

山东快书传遍大江南北,久而久之,流派众多。在老艺人中间,早期的山东快书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赵震,号称“三钩不敌”。戚永立号称“镇三江”,而卢同文、卢同武兄弟更号称“卢氏双雄”。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快书的艺术流派主要有三派,其中传统的两大流派为高元钧、杨立德,随后刘司昌的表演受到欢迎,自成一派。

山东快书两块竹板讲述英雄故事 《武松传》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阴军是高元钧的徒孙,曾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表演奖。图为阴军在表演“看家活”《武松传》。]

《武松传》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阴军是高元钧的徒孙,曾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表演奖。图为阴军在表演“看家活”《武松传》。]

在众多流派中,高元钧一派发展得最好,也是流传最广、门徒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派。高派艺术的主要特点可以用滑稽来概括。著名艺人杨立德曾经评价他的表演风格刚健勇猛、包袱滑稽。高元钧身材魁梧,说话高亢有力,他吸取了京剧等戏曲中的精华,加入了相声中的表演元素,发展了快书的表演形式。可以说,高元钧把山东快书表现得更加鲜明、火爆,充满现实主义的作风。杨立德这一派则是山东快书中最正宗的一派。杨立德多年来只在山东活动,因而保留了山东快书的原汁原味,拥有着山东大地孕育的自然气派。山东快书原本就讲究轻松幽默,注重嘴上功夫而不在意身体动作。杨立德在演出的时候注重吐词的功力,善于“俏口”、“贯口”,所以他的表演往往刚柔并济,唱字气势宏伟,语气引人入胜,让观众听得惊心动魄。如果说杨立德俏皮细腻,高元钧刚健勇猛,那么刘司昌就是集大成者。学者认为刘派山东快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深化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他的快书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唱本,而是更多地表现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塑造贴近群众的真实艺术形象,开拓了山东快书的题材。在艺术形式上,刘派广泛借鉴各种艺术形式,不仅包含传统戏曲、相声,而且包括歌曲、电影、话剧、杂技等多种现代艺术,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表现形式,为山东快书注入生机,将山东快书发扬光大。

山东快书在百年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经典的作品,主要的人物还是以武松为代表,广为流传的故事有《东岳庙》、《景阳冈》、《狮子楼》、《十字坡》、《石家庄》等,这一系列的故事讲述了武松从一个对黑暗社会抱有幻想的衙役转变为疾恶如仇、替天行道的英雄的过程。大部分唱词都慷慨激昂,表现出武松的英雄气概,令观众群情激昂,拍案叫绝。无数艺人用洪亮的嗓音和刚健的动作将这些经典的故事演绎了无数次,也将山东快书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如今山东快书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相信对山东快书的研究和保护,会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