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山东的民俗艺术,广袤的齐鲁大地上,有大小30多种秧歌,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了,这三种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民间舞蹈”。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鸿嘉四年(前17),河堤都尉许商开凿商河,筑河竣工之后,民众们自发地打鼓扛伞齐舞以示庆贺,鼓子秧歌由此而来。
【鼓子秧歌的源流和历史】
鼓子秧歌一开始被称作打鼓子或者跑秧歌、大鼓子秧歌,这些名称都是劳动人民依据这种舞蹈的特点而取的。20世纪40年代之后,才被称为鼓子秧歌。说起它的源流,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看法,其中劳动说最为可靠。我国最早的歌词就来源于劳作,人们打桩时的呼喝拍子就是最早期的歌曲,而舞蹈也同样如此。
鼓子秧歌的发源地商河县就在黄河岸边,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并不总是那么温柔,常常肆虐着两岸人民的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山东人民面对生存的压力,形成了坚韧的性格,并用舞蹈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情感。不同于江南烟雨那样温婉含蓄,黄土地的人民拥有黄河般粗犷豪放的性格,随性而歌、随性而舞,身边的锅碗瓢盆、手帕雨伞,一切工具都能成为舞蹈的道具。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艺术才华的劳动人民在原生态的秧歌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从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中脱离出来,改换成打鼓扛伞,简单的舞蹈动作经过整合之后显得更加气势恢宏。然而鼓子秧歌的发展还不仅仅如此,它整齐的排列和舞蹈动作的背后,实际上有着武术的深远影响。
武术同舞蹈有着相通相似的地方,我国古代一直战乱不断,历代封建王朝都以武力为尊,就连舞蹈也要歌颂武力的价值。例如周代礼乐制度《六舞》中的《大武》,唐朝军中的《秦王破阵乐》等均有武术的元素。发展千年的鼓子秧歌,到了唐朝,其中舞蹈动作的排列组合实际上依照了武术门派中的“大小红拳”的阵形架势,因此显得高亢而有力,健康而充满生机。鼓子秧歌的舞蹈得到了武术的精魂之后,有了绵延下去的可能。
鼓子秧歌的真正流传还依赖于祭祀活动的举办。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常常注重宣传“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而祭祀就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每到祭祀的时候,就少不了舞蹈表演。在《商河县志》中曾有记载:“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芒神土牛,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在日出前出东门朝东南方向顶礼膜拜……”从中可以了解到每逢祭祀,鼓子秧歌已经成为半强制半自愿的活动,久而久之演化为商河县一带的民俗,保留至今。
因此鼓子秧歌作为集劳作、抗灾、祭祀、军事、武术、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在长期的发展中,衍生出类似于武术和排兵布阵那样的动作和组合,传达出农民的朴实情感和真正的大智慧。鼓子秧歌作为华夏民族乐舞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以其伞舞飞旋、鼓声震天的气势和刚劲勇猛、英武矫健的姿态,充分展现了齐鲁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表达出山东好汉特有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
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以其伞舞飞旋、鼓声震天的气势和刚劲勇猛、英武矫健的姿态,充分展现了齐鲁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表达出山东好汉特有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情怀。]
【鼓子秧歌的角色和流派】
鼓子秧歌属于大型秧歌,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五种,分别是伞、鼓、棒、花、丑。使用的道具分别是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等。
伞的角色分为丑伞和花伞,丑伞又叫作头伞,扮演者多为老汉,其实他是整场秧歌表演的指挥者,一般来说几名头伞中右侧的那一名为领伞,是全场的总指挥。头伞的扮相是按照京剧《打渔杀家》中萧恩的样子,服饰多为深色,用铃铛作为发号施令的信号,调度全场。花伞是因为伞上的装饰花哨而且在表演中领花而得名,花伞的扮演者为女子,手持花绸伞随着丑伞舞蹈,为舞队增添一份活力。花伞的服饰一般也比较鲜艳,扮演者多无髯口,左手持伞,右手持“虎撑”,即哑铃状铜铃。同一秧歌队中花伞与丑伞数相同。
鼓为壮年男子,武生打扮,在秧歌队中人数是最多的,整个鼓子秧歌的气势依靠他们彪悍的舞姿和震天动地的鼓声营造出来,他们的动作繁复而整齐,秧歌队的节奏就由他们来调控。一个秧歌队的物质财富都集中在鼓上,所以看一个秧歌队富不富裕,就看他们的鼓队多不多,乐器多不多。棒由年轻的男子扮演,他们双手拿着两头系着彩带的木棒,努力翻舞,给人眼花缭乱的热闹感觉。棒这个角色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探马,就像古代军营中的探子一样,负责演出场地的勘察选择和打场子等联络准备工作。一般秧歌队出村上路之后,探马就会来回奔波传递消息。花由年轻的女子扮演,扮相相当于戏曲中的花旦,她们手持彩绸和彩扇,展现出山东姑娘的泼辣大方与青春活力。花有地花和跷花之分,多半是秧歌队男子的亲属,表演时要穿上嫁妆般贵重的衣服,以显示家境的富有,这种“亮相”为当地百姓所喜爱。丑也被称作外角,一般不在正式编制当中,可以扮成各种各样的角色,有“傻小子”、“丑婆”、“花花公子”等,他们穿插在舞队中间,做出各种诙谐的表演,娱乐大众。
鼓子秧歌的人数按照偶数搭配,队形列位十分讲究,基本上以圆形为中心,有“双石榴”、“闯王进京”等传统阵形。秧歌队会让两把丑伞带领八鼓、四棒、四花伞等,整个秧歌队人数从五十人到几百人不等。
鼓子秧歌的风格流派主要按照拿伞的方式来分,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插伞派,一种是扛伞派,还有一种是举伞派。
插伞又被称作大伞、顶伞,伞头直径约80厘米,长约110厘米,其动作主要有甩伞、挖伞、跑伞、溜伞、踢伞、蹲伞、翻伞、跳伞、拧伞等。从舞步上来看,最典型的是扒地步和蹲伞步,前者一步一拍,稳健而有力。后者采用骑马蹲裆的武术姿势,沉着自然。扛伞的大小尺寸和插伞差不多,只不过伞把的下头是平的。扛伞的主要动作有蹲伞、跑伞、踢伞、拧伞。其中蹲伞与插伞有很大的不同,要大蹲,两腿需一前一后,左右手轮转,不停地上下舞动。跑伞的风格也和插伞派大有不同,扛伞跳秧歌时要两腿弯曲,尽量昂头,左手扛伞,右手上下摆动,展现出直而硬的刚性美。踢伞的时候需要起范儿,双脚同时跳起来,转身180度,这种表演方式要比其他派别累不少,因此并不常见。最后一派是举伞派,举伞派的伞就比较小了,伞的直径大约60厘米,四周用彩绸装饰,伞柄长约70厘米,举伞派的表现花样众多,不同的举伞派村落就会有不同的跳法,有左手举伞的,有右手举伞的,还有上手举伞的。举伞派的基本动作是举伞、拧伞、扣伞、踢伞、蹲伞、甩伞。该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场节奏快,不击鼓。而武场节奏慢,击鼓,彰显出气势磅礴,开场要求精神洒脱,退场要求干净利落。
如今山东的鼓子秧歌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未来像鼓子秧歌这样的原生态舞蹈还会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山东省商河文化馆的演员在表演鼓子秧歌。
山东省商河文化馆的演员在表演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表演
鼓子秧歌表演